|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福安城阳镇:古法红糖“熬”出甜蜜日子

2021-01-19 15:53:13  作者:王志凌 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摊平晾干

分割成块

红糖成品

传统制糖的第一道工序是将收割下来的甘蔗切碎碾压。紧接着,鲜榨的甘蔗汁通过管道被送到锅中,用大火将甘蔗中多余气泡和杂质去除。再以小火熬煮,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蒸发,使糖的浓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中还必须有制糖师傅在一旁观察成色、过滤残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熬制,高浓度的糖浆就可以出锅了。有人先在地上铺开了一卷竹席,四周用木条垫上,防止糖浆外流。一位制糖师将刚起锅的糖浆“哗”地倒在了席上,另外两个制糖师站在两侧,拿着糖耙迅速将糖浆刮匀。

糖浆渐渐在席上凝固成了一个大糖块,趁着还未干透,一位制糖师拿起特制的糖耙在糖块上画线。等干透,只要将木条垫在底下再将席子轻轻一抖,糖块就变成了一块块四方方的板糖,大小匀称,厚薄均匀。

“这样的传统做法既保持了糖蔗原本的营养,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我们还会根据客人的需求在红糖里放上姜母等材料,再搅拌均匀,就成为受欢迎的姜母红糖。”陈建铃告诉记者,因用料实在,他家的姜母红糖很受客人欢迎,尤其是黑龙江、河北、天津等北方的客人。

在福安,这小小的一方板糖不仅承载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有关年节的温馨回忆,更成为当地农户的增收利器。其中化蛟村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8家,村内有古法制糖蔗寮3个,全村种植糖蔗基地500多亩,全年可产红糖200吨左右,红糖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为了推动红糖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城阳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不断推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甘蔗生产,扶持红糖特色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连续三届举办的化蛟红糖文化旅游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升了化蛟红糖品牌知名度,也充分展示了城阳镇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闽东日报记者王志凌 叶陈芬 图/文)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