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宁德频道首页 > 蕉城区旅游局官网 > 正文

中国传统古村 闽坑村

nd.fjsen.com  2021-03-15 14:15:00 来源:游在蕉城  我来说两句

闽坑村位于八都镇西北4.1公里处,原名“银坑”,因村内山涧流水银白色而得名,民国初期音衍为今名“闽坑”。

宁大大 

闽坑村整体坐北朝南,霍童溪支流自东向西对全村形成半包围结构,所有民居建筑都布局在溪流的北侧,寓意“水出看不见”。村落四面环山,南侧主峰龙岗山为“睡龙”,北侧山峦起伏,脉络分明,东侧傍“卧狮”,西侧傍“下山虎”。村落布局寓意“奇山龙脉起三台,子孙福贵自然来”。村民有句俗语点明了该村的布局特点:“前堂高峰倒水塘,玉带环腰西流水,下洋前庄旗山舞,溪塔雄狮水口把”。

该村整体为圆形格局,街巷肌理呈“井字型”,整体骨架以路网为主,辅以若干里弄,民居随地势起伏分布,错落有致,气质不凡,并向四周辐射。青砖老瓦虽旧如新,伴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参差的青石路与鹅卵石路交错绵延,编织了古村的慢时光。

相传村里有两户余姓人家的大门上方,都挂“选魁”牌匾,但“魁”字写法不同。前者是靠“捐纳”弄来的,后者是参加全省岁科考试夺得的。后者在制作牌匾时,有意在“魁”字上方少写一撇,人问其故,答曰有别于“捐纳”者。并揶揄捐纳者:“没科没甲,旗杆乱插。”捐纳者也理直气壮地回敬:“钱好钱好,皇上封我!” 

一宛鸪 

青石板的小路连接了村里的家家户户,也连接了茶山。春雨后的茶山,在阳光下冒出了一层嫩绿色,丝丝茶香弥漫村庄,唤醒了过去,乾隆年间恒珍茶坊的场景再现,人们匆匆忙忙,茶担接踵,熙攘四起,香气四溢。那时茶叶远销福州、天津、广州等地,闵坑在偌大的中国,在千里之外有了一席之地。 

宁大大

溥仪末年,因国家动乱,恒珍茶行被迫关闭。1956年文革时期被政府收回,后被卖给了当时的林业工人作为宿舍。到了1960年,隔壁的铜镜村开荒,林业局转移到了铜镜村。这座房子后来改为“五七农业中学”,是宁德地区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发中学文凭。学校办了20年左右,到1978年学校停办。

现门框上还能看到淡褪了光彩的粉底红字——上联:能文能武干革命,下联:半农半学育新人 ,仿佛幽幽说着当年的场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特色组织教学形式:没有寒暑假;在校地里抢收抢种,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午夜两小时自修补习……简陋的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电,用玻璃罐头瓶当油马灯照明;没有统一的课桌椅,用高低不齐的桌椅板凳拼凑……

岁月的远去,有些故事随着人的离开也消失了,而有些却以物的形式记录下来,如那始建于唐代的石拱廊桥——岚翠桥,福温古道穿桥而过,沟通了福安、宁德、福州等地的交通,有八都“丝绸之路”之称;同时也是学子至福宁府考试、上任的的必经之路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官路”。说到这就要提到一人——林駧,字德颂,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中乡试第一名。后设帐讲学为生。著有《源流至论》等史学著作,收于《四库全书》。

吴宁俊

光绪六年秋天,一场飓风将桥梁吹倒,使来往道路中断。清乾隆十三年,当地乡贤再次筹集黄金千余两,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单孔石拱廊屋桥。重获新生的它,南北走向,长19.5米,宽4.9米,桥堍结构为方石垒,矢高14.5米,廊屋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梁架用32根柱,左右各16根。重檐歇山顶,高4.5米,廊屋内供奉玄武大帝等神三尊,2003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平

桥上偶有孩童的身影,却只在假日里,芳华也或尽或依旧,时光似溪水缓缓而过,不曾停留……

  • 责任编辑:王予捷     关键字:整体,布局,没有,学校,时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
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