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宁德频道首页 > 本网原创 > 正文

​霞浦一村民自办扶贫展室 真情讲述三代脱贫故事

nd.fjsen.com  2022-01-26 23:12:24 范陈春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本网记者 叶伏国) 在“时代楷模”孙丽美的家乡——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后垄自然村,有一座别具特色的老屋——小小扶贫展室,连日来,许多村民和来村里的人都会慕名到这参观,让这个久未居住的房子瞬间热闹了起来。

图为林建珍(左二)在“小小扶贫展室”门前向群众讲诉他们一家三代脱贫故事。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摄

这个展室是当地一位名叫林建珍的村民自发在其老宅内修建而设。一个农民有什么东西值得展示?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实地探访了这个“小小扶贫展室”。展室位于村中的一个小巷内,是一间老宅改造而设,面积不到20平方米左右,展室内主要展示着林建珍一家三代四十多年受帮扶而脱贫的历程。

“是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在屋内林建珍说,他希望把四十多年来不断帮扶他们一家三代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图为“小小扶贫展室”内部。阮传龙摄

故事要从1981年说起,时任霞浦沙江农技站站长的秦学秋前往林品彩(林建珍的父亲)家蹲点帮扶,从思想、技术、经营等多方面入手,让穷困的林品彩生活实现大变样。当时,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宁德记者站工作的王凌以新闻的形式将其记录了下来。此后,秦学秋王凌等人持续关心和跟踪林品彩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至今未断。

蹲点帮扶 扶出新希望

林品彩从小就失去母亲,后父亲也因病早逝,留下孤单瘦弱的他独自生活,十分贫困。上世纪60年代,他在多方帮助下,结了婚,并于1968年生下林建珍。由于生产基础薄弱,加上体弱多病,林品彩一家生活贫困,一穷二白,他的妻子眼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便狠下心离婚回了娘家。在乡邻的接济和林品彩的努力干活下,父子俩相依为命、艰难维生。

图为王凌与秦学秋等人看望慰问林品彩。(资料图 受访者 提供)

转机发生在1981年。当时,46岁的沙江公社农技站站长秦学秋,正好在古县大队蹲点。“当时他经常到我家里,我亲切地叫他秦叔叔。”林建珍回忆说。看到他家情况特殊,秦学秋除了抓好全乡的农技工作,带动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外,还专门抽出时间帮助林品彩解决难题。用林品彩的话说就是:“一帮思想,二帮农业技术,三帮经营生计”。

秦学秋经常跟林品彩说,由穷变富要靠自己有志气,党和国家不会丢下你不管,并向他灌输奋斗脱贫的思想,这让林品彩逐步燃起奋斗的决心。

在农业技术上,秦学秋为林品彩带去良种,帮他合理施肥,参与劳作,这让林品彩十分感动。在经营生计上,秦学秋教授林品彩他们水田种双季稻,冬天种榨莱和花菜包菜,园地间作套种。

一系列“组合拳”下,一年后林品彩家分到的责任田全面丰收:实得口粮3100多斤,比1980年增加3倍多;收入1800多元,是1980年收入的9倍。林品彩不但还清了历年来向集体和他人借的欠款,还添置了不少小农具和家庭生活用品。

秦学秋保存锦旗40年(近照)。受访者 供图

1982年新年到来前夕,林品彩带着儿子林建珍来到沙江公社农技站,放起鞭炮,手捧锦旗送给秦学秋,上面写道:“种田精手艺,为民创高产”。一时间消息传开,在当年2月召开的霞浦县三级干部会上,县委书记表彰了秦学秋。王凌得知此事后深入古县村采访,连夜撰写了近3000字的长篇人物通讯《阿秦哥三帮困难户》。此后,“阿秦哥”的故事在霞浦县传为美谈。

图为王凌与秦学秋等人看望慰问林品彩,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资料图 受访者 提供)

“后来秦叔叔调回城关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每年还会来古县村看望我爸,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我能上完小学后外出打工。”林建珍回忆说。秦学秋于1998年退休,后搬到福州与儿女同住,但每年他都会电话联系林建珍一家,关注生活情况。

2012年,已调回福州工作并退休的王凌还邀上秦学秋、企业家吴桑影等人还特地驱车前往古县村看望时年84岁的林品彩,并带去慰问金,大家在老宅里围坐一圈唠着这些年的故事。

1  2  3  4  


  • 责任编辑:王予捷     关键字: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
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