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17:50:16 作者:林思翔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古厝的璀璨星光 ——探访“霞浦革命火种传播地”溪墘楼 驱车从福安松罗出发往东,过了一座小桥,就进入霞浦崇儒畲族乡笕下村的山地。顺着溪涧前行不远,面前横亘着一座大山,山名叫“双牛望月”。这个好听的名字,据说是因峰顶山势形似半月弯,边上还有突兀如双牛的巨石伫立凝视,故名。 崇儒乡笕下村溪墘楼 双牛望月山体巍峨,植被丰厚,顶上海拔高达七八百米。环山数十公里的山脚谷地间散布着笕下、龙潭、西胜、里马、孟尾等大大小小20多个自然村,大的百来户,小的仅五六户,为福安松罗与霞浦崇儒、盐田畲族同胞聚居的偏僻闭塞的山区。 在双牛望月山麓笕下村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房子,四扇,木质结构。经年的风雨剥蚀,房子显得十分破旧,但从其架势看,这座百年老厝当年还是比较宽敞的。据在这里居住过的钟文锦、钟绍锋、钟成永说,他们小时候与父辈们住在这里时,除四扇主屋外,边上还有披榭等,住有五六户人家、三四十人。这座古厝是这个自然村唯一的一座建筑物,所以村名与厝名一样,都叫溪墘楼。 楼前的草坪上,竖立着一块石碑,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碑文为:“溪墘楼霞浦革命火种传播地”,落款是:霞浦县人民政府。原来这座地处两县交界大山深处的古厝,当年却是点燃霞浦革命火种的地方,革命的火种从这里传播到霞浦各地。也就是说,这座楼、这个村,是霞浦最早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 溪墘楼霞浦革命火种传播地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探究霞浦革命火种何以能在这座古厝首先点燃、传播,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听了当地文史爱好者刘章书的介绍,翻阅了霞浦、福安有关党史资料,我们得以了解这处“霞浦革命火种传播地”的历史由来。 九十年前的闽东大地,在三座大山压迫下,阴霾笼罩,民不聊生,百姓生活极为穷困。1930年,中共福安县委委员施霖来到紧挨福安松罗乡的溪墘楼村宣传革命道理。施霖在福州念过书,精通文墨,能写会道。他以看风水的“地理先生”名义在溪墘楼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福安党的领导人马立峰也来到这里开展宣传。他们针对当时农民的心理,给他们讲解“财主为什么会富,我们穷人为什么会穷”的道理,发动大家起来参加革命。他们在溪墘楼讲解的革命道理,很快在周边的霞浦后樟、三斗、五斗、龙潭、龙虎岗等畲村贫苦农民中传开了。 这些畲族村庄首先播下革命火种后,接着他们又到附近的西胜、里马、杯溪等地传播革命火种。在宣传教育启发农民觉悟后,这些地方先后建立起46个秘密农会,约有600余人参加,并在农会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和工农武装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经过两年多的秘密活动,革命火种在霞浦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广泛传播。1933年3月,在柏洋贝口村率先建立了直属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的霞浦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霞浦支部。当年夏秋,双牛望月山麓的青皎、里马相继成立党支部。 当年底,在霞浦、福安交界的松罗孟尾村,建立了中共福霞边委。党组织成功领导了霞浦青皎、杯溪、陈墩三个地区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没收地主土豪粮食和浮财,分配给贫苦农民,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暴动后许多青年参加“红带会”,壮大革命武装,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革命火种最先传播的双牛望月山麓一带,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山间的龙潭村率先建立了秘密农会和革命武装“红带会”,这个偏僻的山村成为一块革命根据地。福霞边界几个自然村数百名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 1934年1月,闽东红军独立团在龙潭不远处的西胜寺成立,任铁锋任团长,叶飞任政委。独立团在龙潭设立枪械修造厂,为红军维修枪械,并制作大刀、长矛和马尾手榴弹。还在龙潭设立红军医院。当年任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曾在龙潭医院及周边的三斗、五斗红军医院治疗养病。 1934年8月,由寻淮洲等人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过闽东,在与叶飞部队会师时,留下200多名伤病员,由海上游击独立营船运到八斗、鸭姆湾等地。当时龙潭及周边的溪墘楼、后樟等8个畲族村自发组织起一支由78个青壮年组成的担架队(占这些村全劳力的90%以上),与独立营指战员一道,翻山越岭用担架把红军伤病员抬到以龙潭为中心的红军医院,有时一天要走四趟。他们天天守候在村里,一闻敌讯,即把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护理队,为伤病员煮饭、洗衣、做卫生。 据老红军回忆,1934年10月,敌人“围剿”霞鼎苏区,福霞、霞鼎两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及红军游击队转到龙潭办公。不久,敌人攻占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闽东革命领导人带领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机关迁至地势险要、山路崎岖的双牛望月山顶上(即湖坪),借用当地村民的房子,与福霞县委、岭面区苏联署办公。 敌人为了切断山脚龙潭、溪墘楼一带群众与山上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在福霞边区修筑炮楼,移民并村,实行经济封锁和“三光”政策。这一带群众没有被敌人的穷凶极恶所吓倒,反而更加积极支援和保护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及红军游击队。红军没有住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福霞边界山上秘密盖起了30多所寮棚,笕下村后樟自然村钟宝英把家里晒谷用的五张谷簟全搬上山去,把寨棚加盖得严严实实,好让红军住得舒服些。后来他到赛岐采购军需用品被敌发现,壮烈牺牲。粮食被封锁,驻在山上的红军游击队只好靠挖竹笋、采野菜、摘野菇充饥,龙潭、溪墘楼等村群众就趁上山砍柴机会用炭篮、斗袋、竹筒装上粮食,瞒过敌人岗哨,送了上去。秋收时节,溪墘楼等村的群众特意把边远山地的番薯留在地里,以让红军游击队随时挖食充饥。 为防范敌人进攻,村民们还与游击队一道在溪墘楼后门岗向左右延伸,挖了长1500多米、宽1至2米、深约1.5米的战壕。溪墘楼还设了岗楼,日夜盯着前方动向,防止敌人从山下偷袭,发现可疑迹象,就用方言暗语通知山上防备。 双牛望月大山周边的这些畲汉村落,为了保护和支持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和红军游击队,涌现出了许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感人事例。龙虎岗村蓝成怀、蓝岚木、蓝阿五等遭反动派强迫搬迁,临走时将仅有的100多公斤薯米送给游击队作口粮;三斗村畲民吴眉妹为红军到王高店购买日用品,被反动派抓捕施刑,牙齿被打落两颗,仍不吐真话;为保护红军游击队的安全,蓝成怀被国民党反动派打断一条腿,仍坚不吐实;福霞县中心区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钟长言在筹粮饷时被敌逮捕,为保守党的秘密被敌人残忍杀害;南山村少先队长雷石祥为保护村干部和群众,将敌人带离村庄,自己跳进将军潭,英勇牺牲,年仅14岁。畲嫂救曾志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一带福霞边界的山村里。 霞浦革命火种传播地的双牛望月山麓村落,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1934年10月至1937年6月,龙潭、马地、三斗、五斗、笊篱山、下七岗、龙虎岗等村,原有房屋33座468间,先后被敌人烧毁9次,只剩下笊篱山一座12间破房屋;小坑、桦坪、曲坑被烧为废村。这几个小村原有500多口人,为革命牺牲近百人,有的一家牺牲3个,有14户成了绝户。在距溪墘楼2公里处的河边有个蝙蝠洞,就是当年敌人杀害革命者的地方,敌人在此地将用刑后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残忍杀害,而后将其抛尸河中。这一带当年随军北上抗日的雷神法等27人,全都为国捐躯。 双牛望月深山一带村落多为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地,在为革命作贡献和牺牲的人员中许多是畲族兄弟。当年在这一带领导革命的叶飞将军后来深情地说:“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诚;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 年至 1937 年对革命斗争支援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下来。”古厝虽已破旧,曾经的星光依然璀璨。让我们不忘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铭记为革命作出贡献和牺牲的革命者和革命群众,记住在艰苦岁月里不惧生死、英勇奋斗的畲族同胞。(闽东日报 林思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