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刘永明的“筷”意人生

2025-07-17 09:47:36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7月17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叮”的一声脆响,一枚贝壳薄片被轻轻嵌入漆面。在福州一座漆箸工厂内,一位近60岁的漆筷匠人正在制作传统大漆筷子。

他是“刘筷子”——宁德蕉城人刘永明,福州这座近千平漆箸工厂的主人。此刻拿在他手上的筷子,已历经了 20多道工序、三个多月的髹漆与打磨,从东南亚进口的铁木(坤甸)原料到他手中的漆器成品,每一步都凝结着他近30年的手艺沉淀。

一箸入迷,半生坚守

刘永明为打磨好的木筷髹漆。受访者 供图

走进刘永明的工作案台,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斜斜地洒在台面。木工刨、锯子、卡尺、刮刀、砂纸、生漆刷等工具看似杂乱却各归其位的摆放在案头。阳光下,刘永明正专注地用镊子夹起打磨好的贝壳薄片,蘸取生漆后精准贴在筷身。

“这叫‘螺钿’,要趁着漆未干时嵌入,才能浑然一体。”阳光照射下,贝壳折射出七彩光晕。待贝壳固定后,他就开始罩透明漆。取来特制的马尾刷,以多年练就的精准手法薄涂生漆。

“漆层太厚会起皱,太薄又不够润泽。”每涂一遍都要阴干三天,前后需重复二十余次,最后打磨抛光,到漆面泛起温润的琥珀光泽。

刘永明拍摄的一组漆筷技艺纪实作品。受访者 供图

时光回溯到1997年,彼时的他正经营着一家竹木工艺品生产工厂,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永明在一批出口日本的漆筷上看到了精美的螺钿镶嵌和描金纹样,瞬间被深深吸引。

那些筷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木头与漆面交织出细腻的图案,仿佛有生命一般。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更可以成为艺术品。那一刻,他做了一个让家人朋友都难以理解的决定——转行做漆筷。

从最初的狭小厂房,到如今福州近千平的工厂;从全凭双手打磨的纯手工制作,到引入半自动生产线,提高了效率但仍坚守传统工艺,刘永明亲眼见证了筷子制造业这些年的变迁与发展。

“漆是有生命的,你尊重它,它才会给你惊喜。”为了学习漆箸,没有师傅教,刘永明就买来各种漆艺书籍自学,甚至拆解外贸样品研究工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研究与实践,刘永明的技艺越发纯熟精湛。他在漆箸传承的过程中,在传统的工艺上不断加入时代元素。如今,刘永明设计制作的筷子产品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漆筷细作,独具匠心

“做漆筷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讲究。”刘永明边说边拿起半成品的筷子,眯起眼睛对着光仔细端详,“弧度要自然,重量要均衡,漆面要有质感,差一分一毫都会影响使用。”他说话时,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砂纸在木料上继续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图为刘永明制作的刘氏漆筷。受访者 供图

漆箸也称为漆筷,每双筷子从精选材料,开坯,磨坯,选坯,吃青,打捻,贴贝,刷漆贴金,罩金,打磨,揩青推光等前前后后要经二十多道工序,耗足三个多月才能成品,它的制作周期决定了工艺的精湛程度。

制作传统的大漆木筷,选料是关键。木材要选稳定性好的如铁木(坤甸)、麻拉丝等。“木头若不稳定,上漆后会变形,等于前功尽弃。”福建竹子虽多,只选武夷山肉厚的品种,“宁德竹子太薄,做一次性筷子尚可,高端筷子更得讲究”……

“筷子是入口的物件,差一点都不行。”刘永明对“规矩”的较真近乎苛刻:雨天刷漆易发白,高温天打磨易开裂,遇着特殊天气,他总要守在车间里;新工人必须培训一个多月才能上岗,每道工序都要记牢“温湿度手册”:刷漆时刷子重一分,纹路就糊了;打磨轻一丝,光泽就差了。

这份较真,也让他敢为人先。2023年,刘永明的工厂引入了半自动机器,一台能顶3个工人的工作量。手工卷漆改成机器后效率提了3倍,但他始终坚持“机器做不到的,还得靠手工”。大漆筷子的最后一道打磨、创新款式的起纹设计,至今仍由他亲自把控。

“机器是帮手,不是主人。”他抚摸着一双刚完工的大漆筷子,木头上的传统纹理在光下流转,“这20多道工序,少一道都成不了‘刘筷子’”。

一双筷子,千年文脉

制作精美的漆筷。受访者 供图

刘永明不仅是一名专注于筷子工艺的老手艺人,同时也是一名热衷于收藏各朝各代、不同样式筷子的老“收藏家”。

在刘永明的办公室里,一个老木箱里整齐码着数十双老筷子,有清初带裂纹的酸枝筷,清朝的刀筷结合的罕见藏品……拿起这些筷子,他眼里满是珍视。

对刘永明而言,筷子从来不止是餐具,它更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千年记忆。“作为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饮食餐具,筷子并不起眼,但细究起来,大有学问。”刘永明说。

一箸能生两眼明。一双不起眼的筷子,见证了人类文明从生食到熟食的进步,也折射出几千年来礼仪之邦的耀眼光芒,更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眼中,使用筷子非常有讲究,力气太大打不开,力气太小夹不住菜,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分寸,知礼仪,有度量。

“筷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不断地传承、创新下去。” 刘永明坚定地说道。

年岁渐长,说起对筷子的热爱,刘永明依然是当年那个热忱的年轻人。如今他设计的漆箸,重新站立在了行业的潮头。

图为刘永明收藏的各朝各代不同样式筷子。受访者 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筷子里的文化,他成了“空中飞人”。作为日本筷子协会会员,他每年去日本研究探讨漆筷工艺;担任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牵头组织中日韩筷子文化交流;去年他成立福州明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着“刘筷子”商标和十多项专利,把福州漆箸推向东南亚以及欧洲市场。

“最贵的一双筷子卖过千元,不是因为材料贵,是因为上面有咱们的工艺和文化。”刘永明说。

如今,刘永明已年近六旬,几乎将半生都倾注在筷子事业中。他的子女已接手部分工厂业务,他则把更多精力放在筷子文化传播上。“年轻人总问我,坚持做筷子这么多年会累吗?”他望向车间里转动的机器回答道,“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觉得累吗?”

他说,“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部分,我希望创办一个筷子收藏馆及举办筷子摄影展,将一双筷子做成文化,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筷子文化。”

从宁德的小作坊到福州的近千平工厂,从一双筷子的20余道工序到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刘永明用近30年的时间证明,坚守匠心,平凡的筷子也能成为文明的载体。正如他常说的:“守艺不难,难的是能做出会说话的筷子。”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