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9:57:49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东南网7月21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宁德地处福建东北部,背倚层峦叠嶂的山脉,面朝波澜壮阔的东海之滨,既有山的灵秀,又有海的广阔,是名副其实的“山海福地”。 山与海,如何双向奔赴?城与乡,怎么美美与共?近年来,宁德始终牢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嘱托,坚持全市“一盘棋”,用好“经济大合唱”思路,以山海协作为纽带,践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闽东 “山海经”越唱越嘹亮,共同富裕的“共富花”越开越绚烂。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2024年,宁德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32.29亿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6元,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缩小至1.76,在促进均衡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山海相“链” , 产业协同 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牵着乡,是城乡联动的前沿,更是共同富裕的主阵地。如何拉近“城”与“乡”?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宁德门下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内的宁德新能源电连接组件生产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只见车辆来回穿梭,处处涌动着建设的澎湃热潮。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已全部完成,8月底前将完成所有收尾工程,计划当月竣工交付。”项目生产经理邵锋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6.6亿元,将扩建61条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配套电连接组件生产线,投产后可新增1300余个就业岗位,年新增产值达19.1亿元。 驱车往北继续行驶,宁德赤鉴湖畔绿荫环湖、波光粼粼,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便坐落于此。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大片养殖塘与荒芜滩涂?随着宁德时代的落地,近百个产业链项目接踵而至,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头引领,山海“链”动。在“金娃娃”的带动下,宁德通过通过精准招商,累计引进建设卓高、杉杉、厦钨、青美等80多个产业链项目。宁德更推动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在沿海串点成带、产业链高端项目向山区延伸,实现四大主导产业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形成全域协同、山海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云端之城周宁,李墩镇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内,青山钢管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分工协作,大中型不锈钢钢管正有序下线;山城柘荣主动对接不锈钢千亿产业集群,建华建材、宝丰钢业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福鼎邦普正极材料、霞浦时代一汽合资项目、屏南新能源核心材料、寿宁铬铁项目、古田杉杉科技…… 一批百亿级产业园区和项目在山海间落地投产,让产业链的“毛细血管”遍布闽东大地。 产业兴则乡村兴。宁德山海兼备、资源丰富,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及特色优势,让特色农业“强”起来? 宁德市持续深化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实施“八个一”工程,不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倾斜,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集聚,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一片叶”变成了“振兴叶”,“银耳花”变成了“致富花”,“大黄鱼”变成了“黄金鱼”……如今,“一业兴、百姓富”的生动故事在闽东大地不断演绎着。 2024年,全市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产值达2500亿元。 以城带乡,协同发展 屏南,地处鹫峰山脉腹地,平均海拔 830 米,“天然大空调” 的地理优势孕育出猴头菇、羊肚菌等特色 “山珍”。但曾几何时,受制于交通、物流瓶颈,这些“宝贝”多在乡村集市“提篮小卖”,难出大山、难卖好价。 如何让更多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屏南县积极发挥电商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土特产打开“云”销路,“飞”出福建、“飞”向全国。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如今,屏南共有注册电商企业3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2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12家企业入统限上商贸企业。2024年,全县电商网络零售额9.2亿元,同比增长6%。 视线转移到海边。在霞浦,绵长的海岸线、变幻万千的滩涂,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摄影游客到此观光创作,也让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霞浦累计接待游客73.05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9.36%;实现旅游收入75237.5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21%。 位于霞浦三沙镇的东壁村,是前来霞浦打卡的游人必去的一个地方,暑假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东壁村依山傍海,有着上千亩种植紫菜的浅海滩涂,众多民宿在山海间层层叠错,静坐在民宿之中,打开窥见大海的窗,时光与海,流动不居,变幻万千。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东壁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摄影+民宿”产业,形成以“民宿+”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踏上了一条别样精彩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 东壁村的民宿仅是霞浦县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霞浦县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三沙东壁、牙城梅花、长春闾峡等一批沿海精品民宿群,成为该县全域旅游的发展载体、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漫步闽东乡村,青山绿水间,花香鸟语喧,众客似云来,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 近年来,宁德还持续落实帮扶机制,通过出台支持少数民族村“5条”、老区基点村“7条”、海岛振兴“9条”等一揽子政策,有力促进了城乡山海协同发展。同时,持续完善乡村路网、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不断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创建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打造金牌旅游村,让广大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集聚人才,城乡共建 小暑时节,走在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的田埂上,脚下的泥土松软湿润,耳边是稻叶摩擦的 “沙沙” 声,鼻尖萦绕着青草与水汽的混合香气。田野间,农户们抢抓好时节,追肥、控水、除草,防病虫害…… 站在田埂上,“新农人”邱桂敏感叹道:“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为乡亲们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是邱桂敏种粮的第六个年头。2016年,不顾父母的反对,邱桂敏晓洋怀揣着“兴农梦”,在南湾村流转了200多亩荒地,带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怀,毅然投身水稻种植。 邱桂敏通过“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文创品牌”模式,整合资源、重塑农产品供应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不仅打造出“我在屏南有亩田——白晓洋”生态大米品牌,带动撂荒地复垦、农户增收,还通过田间音乐节、农耕研学、摄影基地等文创实践,让传统稻田变身文旅打卡地,蹚出一条农旅融合的新路径。 “这款菌菇汤包含7种山珍,煲汤、爆炒样样行!”在抖音“小田姑娘”直播间,田小宇正卖力向网友推介屏南特产。田小宇是个“95后”贵州姑娘,大学毕业后她跟随丈夫回到屏南创业,通过直播销售菌菇汤包等屏南农特产品,每月平均销售量200万包。 结合多年在直播电商领域的经验,田小宇创立“子归村播”公司,搭建起“基地直供+村播活动+电商培训+IP打造+内容制作”公共服务链,将带货经验分享给乡亲,孵化50余名本土主播,带动300多人就业,直播间年销售额达1.47亿元。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事业旺。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人才”成为关键竞争因素。近年来,宁德着力“引才”,用心“育才”“留才”,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优化服务,让各类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各展所长,为山海协同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在寿宁,通过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让1.2万名在外能人、“新村民”“新农人”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积极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电商直播、文创民宿、花卉基地等新业态,让乡村有了更多的青春气息、青春活力。 在霞浦,依托特色资源,以“文旅融合+电商赋能”为抓手,吸引返乡青年、摄影达人、电商创客等群体扎根乡村,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群、培育“鱼嫂”直播团队、发展海带苗网销等新业态,推动近10万人投身海洋电商与全域旅游。 如今,在闽东大地,像邱桂敏、田小宇这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返乡青年、新农人、新村民、一书记三大员......越来越多乡土人才行走于田间地头,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描绘出一幅共建共创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