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焦点新闻 > 宁德 > 正文

陆游在宁德的主簿生涯

2025-09-10 15:58:52  作者:谢丁宁   来源:大梦蕉城   责任编辑:王予捷

陆游(1125~1210年)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春,初仕宁德县主簿。他在宁德时间不长,约一年半,但却留下了斐然政绩和精神财富。

目前,发现的陆游在宁德的诗作共有五诗一词二文:诗有《度浮桥至南台》《出县》《还县》《访僧支提寺》和《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以下简称《游洞宫山》) ;词有《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文有《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和《与尉论捕盗书》 。

陆游是极其高产的诗人和文学家,其《剑南诗稿》有85卷,《渭南文集》有50卷,可他在宁德的作品却很少,原因主要与他当时规划和心境有关。他在宁德的一年半时间里,全身心投入的是主簿工作。

捋袖入闽,戒酒戒诗

南宋主簿除了掌管县里的簿册文书,还要辅助县令处理各种政事,如考绩、劝农、赋税、诉讼等。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当年他是抱着干大事的心态来宁德的。这从他入闽途中诗可以看出,如“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泛瑞安江风涛贴然》)。此时诗人心中在呐喊:“宁德我来了!”那要“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急切呼之欲出;又如“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平阳驿舍梅花》),诗人那种“这点痛算什么?!我要不负圣恩,挥动椽笔,在大地上题一绝清诗”的气势更是跃然纸上。这时的陆游心心念念是要让朝廷看到自己的治理能力,以便能早日“北归”,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后来,他在《至永嘉》题序中回忆道:“自来福州(注:时宁德县隶属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至永嘉,无日不醉,诗亦屡作。此事不可不记”( 《陆游全集》卷一•五言律诗)。这是一种自罚性的激励,如同“卧薪尝胆”和“破釜沉舟”。到宁德后,陆游的实际工作状态,从他的诗作可略见一斑。如“匆匆簿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出县》)”, “ 哦诗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还县》), “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文书自怕归”(摘自《游洞宫山》)。从中可看出陆游是位有“拼命”精神的主簿。

与时偕进,薄祭正风

《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以下简称《庙记》)是陆游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所作,曾被认为是属于浓厚迷信色彩的应景之作,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并非如此。其是“思想先进,意识超前”的佳作。其开篇便云:“礼不必皆出于古,求之义而称,揆之心而安,皆可举也”,强调礼制要“与时偕进”!末段中那句“夫神之所以为神,惟正直,所好亦为正直”,言外之意是“心居正直,不拜,神也会保护你;做事奸邪,头磕破了,神也不理你”。这是对信众做“正能量”引导!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校生教授对此进行多年的研究,最终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篇《庙记》是天下第一明快的“祭物论”!

打破故常,民网捕盗

《与尉论捕盗书》(以下简称《捕盗书》)是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师大的博导欧明俊教授等专家新发现的“陆游在宁德的作品”。《捕盗书》在“思想先进,意识超前”方面不逊《庙记》。在《捕盗书》中,陆游了解到流窜的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是官兵把“报案民众”当做与勾结盗贼的“嫌疑犯”给抓了。他认为问题出在 “考绩制度”上,即抓贼评功时,注重数量,优于辨别真伪,以致把无辜的人当做贼杀了都可能变成功劳。他认为扭转这种状况,首先要“打破故常”,既然连三代圣人制定的法规,都可以为了现实的需要而改动,更何况当今平庸妄为之辈制定这些规定;其次要改变态度和方法,即从今以后,有说自己见到盗贼的人,应当一律安抚并打发他们离开;即便揣度他们说的不真实,或略有补益,那也要稍作区分对待。这样做,即使一时未必见就有大成效,但如果做到人人都敢报案,那贼人踪迹也就暴露无遗了,他们手脚就被慢慢被束缚住了,最多不过几个月,就能将他们全捉拿归案。其中“然则三代圣人之遗法,尚可改以便事,而况近岁妄庸者所为乎”,是强调法制要“与时偕进”!其中“但使人人敢言见贼,贼踪亦露,势益穷蹙,远不过数月,获也”,是提倡“民网”捕盗。为此,我们认为它是天下第一超前的“捕盗书”!

民生经济,推崇特色

陆游最爱的宁德美食是“峬村晚荔”和 “大生蚝”。最早发现他在宁德写的诗是三首,81岁回忆宁德的也是三首,在这六首诗中他六次提到的荔枝和生蚝,而且几乎都在强调他至爱的荔枝是“晚熟”的,他至爱的生蚝是“特大”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有关诗句:“同在峬村折荔枝”,“北岭空思擘晚红”,“时秋晚,荔子独晚红在”“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同寮飞酒海,小吏擘蚝山”。陆游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作为主簿,他看到这两个品种背后的经济附加值。主簿职责除了掌管县里的簿册文书,还要辅助县令处理各种政事,如考绩、劝农、赋税、诉讼等。他凭着自己职业敏感性,意识到发展好这两个有特色的产业,不但能增加民众的收入,还能为县里的赋税提供保障。所谓能增加百姓收入有特色的产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民生特色经济”,由于时代的局限,陆游不可能总结出这个概念,但他已经意识到这两个特色产业的特有价值。他觉得自己的发现和推崇很有意义,为此不惜“破戒”,大口喝酒,大声吟诗。宁德人民没有辜负陆主簿的用意,至今还种植着他推崇的晚熟品种“元红荔枝”,而他推崇的大生蚝——“草鞋蛎”,从那时起也养殖了近790年。宁德“草鞋蛎”绝迹可能是在1945年前后。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多次轰炸宁德县,并抢掠烧杀,毁了海域和渔业,使得要长期特殊养护的“草鞋蛎”养殖业从此一蹶不振。虽然有此变故,但 “晚香丹荔”种植业和“草鞋蛎“养殖业已长期造福宁德人民。陆游应是“南宋推崇民生特色经济的杰出主簿”!

悯农为农,破例哦诗

《出县》和《还县》是陆游出差途中的农事调研记载。先看《出县》(七律): “匆匆簿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稻垄牛行泥活活,野塘桥坏雨昏昏。槿篱护药才通径,竹笕分泉自遍村。 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绕吴门”。诗人说,自己这个主簿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才挤出一点时间宽慰乡愁。看到风雨中稻垄因牛行而残,野塘因桥坏而败,物质条件比较差,但农人却很智慧地用“槿篱护药”,用“竹笕分泉”等办法,有条不紊地顽强地生活着。他顿然感到自己狭隘了,作为主簿,应该把这挤出来的时间也还给治下的百姓,不必“愁肠绕吴门”了。再看《还县》(七律):“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南陌东村初过社,轻装小队似还乡。哦诗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诗人说,回来时天气好,心情还算好。看陂塘绿,鸥鹭飞飞落落,闻风露香,桑麻郁郁葱葱。又恰逢村民过春社,游行的小队伍吹吹打打很是热闹。我想,要是天天如此该多好。为了不负百姓 “官闲民乐”的愿望,我还要加倍努力啊!这两首诗,记叙了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心境变化过程,表达了他“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意愿。正因为如此,他“破戒”了,为悯农为农忘情“哦诗”。

立孝廉坊,兼弘佛道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朝廷下令各地举荐孝廉。当时,宁德县城关的陈嗣光(字朝倚)事迹很突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十分廉洁。他敬老尊贤,对自己的双亲又十分孝顺。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陆游。陆游不但事前把陈嗣光的孝廉事迹推荐上报,事后又积极主持集资为陈嗣光建立一座孝廉牌坊。陆游曾诗云:“不欺当从一念始,自古孝子为忠臣”(《感寓》),他在家训中嘱子孙:要“敬父母,奉兄长”,“人前要有风度,人后要有品德”。为此,他对立这座孝廉坊非常上心,不仅“立孝廉坊以旌之,且赞之曰:吾观朝倚,孝著闾里,报不在身,必在其子孙。”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的文化,陆游在宁德期间不仅重视儒文化,对佛文化和道文化弘扬也很用心。清人崔嵸《支提寺志》卷6《逸事》“越王紫袍”条载: 陆务观笔记云:福州大支提山,有吴越王钱俶紫袍一领,寺僧升椅子上举其领,而袍犹拂地;两肩有汗迹。其记载的就是陆游任主簿期间访支提寺的事。那时,他还到政和的洞宫山考察道教。他在宁德写的诗仅五首,其中两首涉及佛和道:一是《访僧支提寺》;二是《游洞宫山》。因为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陆游,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性。此外,民间相传,陆游在宁德期间常在南漈山脚与茶友、诗友等社会贤达论道,其中包括本地诗人高颐等。

置宁川驿,促进交通

绍兴二十八年,为了促进宁德县的发展,政府便在宁德县南置宁川驿,而且就设在陆游的主簿厅内。此事之所以长久以来,被陆游研究者忽略,是因为学术界对陆游到宁德任职时间是“绍兴二十八年(1158)春”,还是““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有争议。因为陆游的《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作于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一日,他不可能是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才初仕宁德。为此,林校生教授认为“陆游于绍兴二十八年 (1158)正、二月间受命自绍兴取道浙南的永嘉(今温州市)、瑞安、平阳诸县入闽东,赴任宁德县主簿。”

以上是从时间方面来考证,另外从驿站建设管理方面看,古代的驿运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古代驿站的设置包括论证、报批和建设管理等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三山志》记载:宁川驿是“ 绍兴二十八年,以主簿廨置”。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在陆游任主簿期间完成;二是与“陆游和前任主簿”都有关 。驿站一般设置在水路交通要道上,在主簿廨设置宁川驿意义重大,对当时宁德县的交通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保护文物,不遗余力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陆游在宁德任主簿时,曾经去过一趟福州。他取道宁罗官路,经过罗源走马岭时,发现路旁一块长满杂草的岩石上,隐隐约约地露出“树石”两个草书大字,字体奇古可爱。陆游马上叫随从上前剔除杂草,经过细心拂拭,逐字辩认,才渐渐显现出了“才翁所赏树石”六个草书大字的摩崖石刻。原来这是北宋诗人、草书名家苏舜元题刻的。陆游对这树石分外怜惜。他决定到达罗源县城时,去面见罗源知县,呼请做个护栏,好好保护这方“才翁所赏树石”。“才翁石”历经8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陆游功不可没。对不同县域的文物保护都如此上心,那么陆游对宁德县的文物保护重视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求闻达,婉拒举荐

当时的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十分器重陆游。樊茂实曾经对人称赞陆游,说他是“有声于时,不求闻达”。大意是说,陆游虽然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声望,但他能讲究实际,不图虚名。一天,樊茂实通知陆游说,我准备向上级举荐你,你来领个奏状,投递到有关署衙。事后,陆游始终未去领取奏状。有一次,陆游去福州时,顺便拜樊茂实。樊茂实记起了这件事,便当面催问他,为什么迟迟不领取奏状?陆游回答说,如果我领了奏状,怎么能算是“不求闻达”呢? 那样一来,岂不是辜负了大人你的一番美意吗?”樊茂实当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一笑了之。

以上是陆游在宁德的主要业绩或事迹。陆游后来谈到主簿工作时说:“主簿在县官中,卑于令丞,而冷于尉,非甚有才,则其举事为尤难”(《陆游文集•记十首•诸暨县主簿厅记》)。由此可以想见当年陆游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绩效,要付出多大努力。

综上所述,陆游在宁德仅一年半,就创造了两个“第一”。其涉及施政改革、思想意识和治安管理多个领域,而其他业绩还涉及和经济发展、文物保护、弘扬佛道、亲民教化、改善交通、人格示范等诸多方面。堪称“南宋杰出的主簿”!

主簿精神,激励后人

主簿的业绩来自主簿的精神。陆游被称为“有将军理想的诗人”。他从早年立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到在宁德即使“客中多病”,也“白发未除豪气在”,再到川陕从军“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直至最后暮年嘱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充溢着他“矢志关山,收复故土”的激烈壮怀。

他在宁德写的诗文,无论是有关生活的,还是有关政务的,都浸透这种情怀。陆游对道教、佛教和儒教都很精通。他在亲民教化之作《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中提出了神“所好亦为正直”和“以励邑人”。 这是他将佛家的“护国不离护心”的理念和儒家“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城隍庙的信仰,进行了正能量的引导,以达到护国教化的目的。

他在记游历的《七律·度浮桥至南台》中直抒“白发未除豪气在”, 在怀旧的《七律·道院杂兴》中呼喊“老鹤犹堪万里风”,甚至在与友人朱景参品尝荔枝中的调侃,如“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也在看似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报国之情无处不在。

明嘉靖十七年版的《宁德县志》对陆游的评价是“有善政”。由福宁知府李拔主纂的乾隆版《福宁府志》不仅认定陆游“有善政”还补一句“百姓戴之”,并加注“其设施经济、体用兼备”。加注的意思是:陆游任县主簿,在规划实施,社会繁荣和百姓安居等方面能做到抓住根本,有效运作。

县志和府志都用评价第一把手评语来评价第三把手,而且评价一个比一个高。

这说明陆游凭着爱国如家,永不言弃那股韧劲,在主簿岗位做出连县令都无法超越的贡献。

我们认为“陆游的主簿精神”(即陆游宁德精神),是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砥砺创新,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精神(注:“位卑未敢忘忧国”摘自陆游《病起抒怀》)。

复兴中华永远需要千千万万象陆游这样“为国而生死”的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千千万万不屈的“新时代陆游”,即使是洪荒之力的灾难,都挡不住中国的腾飞。这就是宁德陆游文化的当代价值。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