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21:25:25 作者:陈雅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初秋,在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码头、地下线路管道改造施工正全面铺开。为改善宁海村人居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当地渔旅融合发展,福安投入1000多万元,在宁海村启动乡村振兴“千万工程”项目建设,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工程以‘海上田园·活力宁海’为目标,将宁海村打造为集生态休闲观光、渔民生活体验、渔村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时尚滨海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宁海村乡村振兴“千万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景清介绍。 发展渔旅融合,宁海村的优势在哪?宁海村位于鲈门港区,东临三都澳,西南与蕉城区城南镇及漳湾镇隔海相望。2018年,宁德启动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宁海村海域上杂乱的泡沫、木质网箱被成片的塑胶渔排取代,如今从高空俯瞰,蓝黄相间的现代渔排尽显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成果。2020年,宁海村乘势而上,对海岸沿线120多幢楼房的立面和屋顶进行改造,每幢楼房的外墙和屋顶采用不同颜色,营造出“海上田园”的诗情画意。 这些年,宁海村以人居环境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为抓手,走上渔旅融合发展之路。据统计,去年该村共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0多万元。今年5月底,宁海陆岛码头至蕉城区城南镇金蛇头岐头鼻码头的航线开通,为这座渔村渔旅融合发展再“添把火”。“把握乡村振兴政策红利,用好‘宁海—金蛇头’海滨网红新航线,我们正精心规划‘金蛇头—宁海—下岐’‘英平—下岐—行洋’等特色精品旅游路线,让渔村抓住第三产业发展机遇,让海景变前景。”下白石镇党委副书记阮剑杰表示。 福安地处宁德环三都澳核心区,拥有1.5万公顷的海域、167公里的海岸线。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福安深挖蓝色经济,在海上文旅方兴未艾的同时,船舶修造产业也在不断释放创新动能。 位于甘棠镇的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工人们正紧张地开展分段装配、船体焊接等作业。“去年,我们共交付了7艘电动船舶、6艘常规动力船。”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裕国介绍。 作为福建省船舶集团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福宁重工见证了福建电动船舶从零开始的足迹:从混合动力货船起步,逐步拓展至纯电动客船、渔业辅助船等多元场景。正是借力绿色转型,这家曾陷入发展困境的船企焕发新生机。“去年,我们实现2016年以来首次盈利。”胡裕国说。 从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到全国首艘全通透观光海上旅游电船“鹭江会客厅”,再到覆盖渔业辅助、客货运输的多场景电动船舶……福安电动船舶产业起步不算早,却能屡创“第一”,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电动福安”船舶发展规划》《福安市推动电动船舶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先后出台,从船舶建造、市场开拓、航行作业、能源补给、回收利用五个方面发力,为新能源船舶产业链系统性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安船舶产业产值达7.62亿元,同比增长3.8%,共计交付订单82艘,新开工64艘,手持订单194艘,其中,新能源船舶13艘,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工装备53艘,电动化转型成效显著。“我们将从绿色动力技术赋能、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滴滴打船’租赁模式创建,探索‘物美价廉’船体材料、核心配套等替代品,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培育运营示范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乡镇新能源船舶替换。”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张清洁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聚焦海洋这片“蔚蓝疆土”,福安正以船舶产业为“蓝色引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发挥船舶工业基础优势,强化新能源船舶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配套,加快构建‘研发—制造—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全力建设省级新能源船舶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让船舶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福安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华表示。(闽东日报 陈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