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 14:44:48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宁德编缉
|
图为“汉源号”、“刺桐号”两艘仿古宋船开工仪式。 东南网宁德6月8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南宋古船的重建研究,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海船研究的一个里程碑。”6月8日,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水密隔舱福船非遗保护基地,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汉源号”、“刺桐号”仿古宋船开工仪式在这里举行。 据介绍,“汉源号”、“刺桐号”两艘仿古宋船由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倡导者践行者、著名艺术家尔冬强先生与福建和舟福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传统帆船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香港)联合投资建造,两艘仿古宋船分别依据“泉州后诸宋古船”和“华光礁一号”的线型等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有限”复原重建。两艘仿古宋船建成后将扬帆出海,重航海上丝绸之路。 图为活动嘉宾合影留念。 开工现场,张灯结彩,几十位来宾在洋溢着浓郁闽东风情的气氛里,感受中式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的复兴。整个开工典礼在请神和祭妈祖的仪式中展开,几位非遗传承人、造船大师傅身着中装,神情激动。 宁德三都澳是中国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中国福船建造技艺的传承之地。漳湾镇“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迄今已有650年历史,2008年6月7日该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汉源号”、“刺桐号”仿古宋船开工仪式现场。 据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会长刘登兴介绍,“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刘氏先祖从闽南带艺迁居到此,刘氏后人承其衣钵,一脉相承。其特色工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若干舱区,当船舱意外受损漏水,可将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舱中,不至于沉没。 “建造一条中式木帆船去环球航海,一直是我的梦想。”尔冬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通过重走海上丝路,长航远洋,3年时间里走遍了第一岛链和整个南中国海,所到之处,到处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存在。 图为著名艺术家尔冬强先生启动“汉源号”、“刺桐号”仿古宋船开工仪式。 他希望,“汉源号”能够秉承坚守文化的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文化疆界,将现代中国的文化书香通过民间航海渠道,流播四海。 记者了解到,此前,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已复原建造了两艘福船,其中包括一艘世界上长宽最大的木帆船,该福船长43.8米,宽12米。此次开建的两条仿古宋船未来将重航海丝并进一步抵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法国巴黎附近港口,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履约承诺展示。 图为“汉源号”、“刺桐号”两艘仿古宋船开工仪式。 主办方表示,复原重建南宋古船并用于重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进一步扩大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的国内国际影响,重现中国宋代海船高超的建造技艺、系列发明和航行能力,继承中国古代先民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