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蕉城: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

2025-11-28 09:09:01  作者:陈小妹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

——蕉城区绘就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图景

霍童镇邑坂村的九宫八卦迷宫式布局,镌刻着明清建筑的典雅韵味;洋中镇东山村的古厝老街,彰显着耕读传家的深厚底蕴;三都镇松岐村的西洋建筑群,见证了三都澳作为近代通商口岸的繁荣……在蕉城区的青山碧海间,一个个传统村落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历史的脉络,承载着乡愁的根脉,成为时光深处永不褪色的文化坐标。

古韵新生,文脉绵延。近年来,蕉城区以传统村落保护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修旧如故、活态传承”的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2014年以来,蕉城区已成功申报25个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16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7个名村以及2条省级历史街区,保护修缮162处历史建筑,不仅留住了乡愁记忆,更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时代生机。

活化利用护住乡土

冬日的洋中镇东山村,青石板路在阳光下泛着斑驳光影,青瓦黄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老人们在街边小店闲话家常,烟火气与古韵交织,一幅静谧而生动的传统村落画卷徐徐展开。

洋中镇东山村

“东山村现存明清古街、柳州祠、古戏台等古建筑100多栋,怎么把这些古建筑合理利用好,我们费了不少工夫。”东山村第一书记林灿鑫说。近年来,东山村积极推进传统建筑群修缮、人居环境改善及旧址景观改造,修缮后的传统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又完善了基础设施功能,实现“修旧如旧、旧中有新”。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为了让保护利用工作高效推进,蕉城区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专班,建立“一周一调度”、定期督促通报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按下保护利用“加速键”。同时,编制《蕉城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出台系列配套方案,构建起“区域统筹、分级分类、多元发展”的保护格局。截至目前,该区已完成25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启动16个省级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为每一个传统村落量身定制“保护密码”。

中国传统村落斗帽村的雕梁画栋。余汕康 摄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冻结式”封存,而是在守护中活化利用。蕉城区始终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原则,凸显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特色。在霍童镇霍童村,工匠采用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建筑工艺,对传统建筑进行适当的修葺和改装,确保建筑风格与本村风貌相协调,保持古镇风韵;在洋中镇东山村,保护团队在不改变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打通主体结构、增设钢化玻璃天窗改善采光,既保留了清代建筑的精美雕花,又满足了现代居住的需求。

创新推广“工料法”是蕉城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的点睛之笔。针对古厝修缮专业性强、成本高的难题,该区出台《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项目使用“工料法”的实施意见》,让村(居)级组织和村(居)民成为保护主体,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修缮效率。

三都镇松岐村建筑

人居环境的蝶变让传统村落更具“宜居感”。以三都镇、飞鸾镇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为契机,蕉城区全面推进2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核心区风貌整治,完善乡村道路、公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如今的蕉城传统村落,青瓦连绵、绿水环绕,实现了“修旧如旧”与“宜居宜游”的完美平衡。

产业赋能留住乡亲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九都镇云气村村民吴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立冬时节洪口乡吴峰村村民晾晒的粮食。余汕康 摄

吴大姐口中的“幸福”,源于云气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所带来的变化。合作社通过统一运营管理云气诗滩,带动村民出资入股,并引进全国连锁品牌“锅圈食汇”入驻。2024年,该合作社营业额达10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22万元,实现了首次分红。“现在,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露营村,周末一天就能接待2000人,单日营业额最高可达5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云气村党支部书记吴际新说。

霍童镇霍童村明清古街。余汕康 摄

产业兴旺是传统村落“活起来”的关键。蕉城区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石后乡下竹洋村打造农业展陈馆、七彩田埂步道,让农耕文化成为旅游亮点;赤溪镇赤溪村建设宸玥劳动基地,吸引研学团队体验农事乐趣;八都镇猴盾畲族风情街、洋中镇东山文创街、霍童镇新线狮馆等特色项目,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蕉城区外表村—赤溪村、溪池村—贵村村2条福建乡村振兴精品路线,更是串联起沿线村落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实现“串珠成链”的集群效应。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蕉城构建“本土人才+专家顾问+外来人才”的智力支撑体系,为传统村落发展注入“智动力”。该区组织村干部赴屏南县龙潭村学习文创产业模式,让本土人才拓宽思路;聘请传统村落规划、历史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专家,为项目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实施传统村落闽台乡建乡创陪伴式服务,在八都镇洋头村设立首个驻村工作室,引进台湾文创团队、民营企业,通过投资、租赁、运营等模式参与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开发,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闽台乡创乡建工作相结合提供先行示范。

多元业态的培育让乡村经济更具韧性。洪口乡库山村深挖酒艺、陶艺、根艺、竹艺、茶艺、布艺“六艺”传统技艺,打响“库山六艺古村”品牌,结合当地特色农产业、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与村集体增收;霍童镇霍童村的乡村创客空间,把闲置的传统宗祠改造成儿童书院,定期开展插花、泥塑以及树叶画等研学课堂;不少返乡青年创办了民宿、“村咖”、茶馆、非遗工坊,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让传统村落成为创业热土,让沉寂的村庄重现烟火气。

文化传承记住乡愁

蹲卧、苏醒、跳跃,左右追逐、嬉戏抢球……在霍童镇线狮馆,表演者手持细长绳索操控线狮,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动作和姿态,引得游客阵阵喝彩。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多年来,霍童镇通过投入资金建造线狮馆、推动线狮传承与古镇文旅经济相结合等举措,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蕉城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9项,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5项、省级12项。为守护这些文化瑰宝,该区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并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系列宣传,通过“游在蕉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创新“非遗+”模式,推动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进乡村,开发非遗旅游体验线路,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乡村记忆的留存让乡愁有处安放。洋中镇东山村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成立乡村记忆馆,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和珍贵的文物,全方位呈现村庄历史沿革脉络、传统农耕方式、特色民俗风情。在蕉城区,这样的乡村记忆载体正在不断增多,古桥、古庙、古道、古树名木等被精心保护,田园风光与村落格局相得益彰,让村民在生活中就能触摸历史、留住乡愁。

数字赋能让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记忆”永续。目前,蕉城区正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蕉城村落馆项目建设。随着霍童镇邑坂村和洋中镇东山村、三都镇松歧村、赤溪镇赤溪村、九都镇贵村村等5个村数字博物馆的成功上线,全景漫游蕉城传统村落指日可待。同时,该区对传统村落和建筑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模和记录,完成162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形成完整的数字保护系统。

从霍童古镇的非遗传承到东山传统村落的记忆留存,再到数字博物馆的科技赋能……蕉城区用多元方式守护着传统村落的文化根脉。在这里,乡愁不再是遥远的思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如今,在蕉城,一个个传统村落正逐步褪去尘埃、焕发新生:古厝修缮一新,留住了乡土肌理;产业蓬勃发展,留住了乡亲脚步;文化代代相传,记住了乡愁根脉。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蕉城区将依托丰富的村落资源禀赋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持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让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蕉城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闽东日报记者 陈小妹 图片除署名外由蕉城区住建局提供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