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宁德教育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艺术扶贫 播撒希望种子

2019-12-19 11:34:50  作者:张颖珍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华琳老师辅导扶贫基地的音乐老师指挥法(受访者供图)

每周四下午,都会有一群特殊的老师准时来到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活泼的艺术课。

自2004年起,福建省启动“艺术扶贫”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因条件困难而难以进行文化服务的地区,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下基层进行帮扶。次年4月,宁德市艺术馆积极组织策划,在全市范围内考察选择艺术扶贫学习,展开艺术扶贫工作。

“最早,我们定点在亭坪小学上课。”兰友芳曾是市艺术馆艺术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展开之初,兰友芳就考察了这个畲族小学,“这里的孩子们没有上过音乐课程,更没有上台演出的经历,我们带去的乐器,甚至唱的歌,跳的舞,都让他们十分好奇。”

孩子们的好学给了志愿者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尽管当时交通不便,志愿者们必须乘坐1个多小时路程的班车才能到达学校,但不论是艺术馆的业务骨干,还是群众文化志愿者,都将这项工作坚持了下来。

在与畲族学生、乡亲接触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畲歌这个民族瑰宝在下一代中却缺少流传度,这让许多人感到痛心。2010年,市艺术馆结合畲乡民族特色和馆内平台优势,将畲族民歌作为艺术扶贫的常规课程引入扶贫课堂。

2018年9月,市艺术馆在蕉城区金涵民族实验小学设立精准扶贫项目——组建成立“小山哈合唱团”,将快乐合唱的理念引入乡村课堂。市艺术馆音乐业务骨干华琳接过艺术扶贫的接力棒,与兰友芳坚持每周到校授课,并从音乐素养、科学发声、演唱技巧、舞台表演等方面精心设置课程。

歌曲作品中涉及到的畲语,华琳请畲族民歌传承人唱好录下来,自己先一字一句学,再请教发音,得到他们认可后再教给学生。她创作编排了畲族原生态童谣《山哈谣》、表演唱《幸福小山哈》《山哈小画眉》等节目,带着孩子们参加宁德市“三月三”畲族歌会、“我最喜爱的畲族民歌”闽东原创作品音乐会、蕉城区中小学合唱比赛、全国快乐阳光童歌赛等赛事活动,这些原创节目也成为学校节庆活动或迎接外宾的保留节目。其中原创作品《山哈谣》在今年福建省“我和我的祖国”征歌比赛中荣获全省二等奖。

而作为艺术扶贫授课点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城区的孩子们同台会演、交流联谊。那一刻,舞台上,城区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都是主角。在今年的宁德市“三月三”畲族文化周开幕式大型演出中,华琳还将10多个孩子带入录音棚,整整录了六个小时,让孩子们获得难得的体验,又买好演出服,让他们在舞台上一展风采。

“其实我们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华琳看来,“艺术扶贫”工作更多的是激发、启蒙的作用,“让那些没机会接触艺术课的学生,接触到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拓展,或许哪天,就能撒下种子,种下希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市艺术馆的常态化内容,这里的艺术资源优势,已经逐渐转化成为偏远地区学校师资教育方面的一个组成,在艺术普及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过,兰友芳表示,单纯依靠市艺术馆干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动员更多的人,以文化志愿者的方式下到基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