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宁德古田:从“移居”到“乐业” 移出幸福新生活

2023-11-23 08:42:08  作者:尤方明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11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尤方明 本网记者 叶伏国) “父亲常常念叨,一觉醒来,我们就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11月17日,古田县黄田镇三保村村民陈为福站在山坡上远眺翠屏湖,深情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1958年,为建设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古田贡献出了千年古县城——玉屏镇,大量村落和耕地被淹没,库区移民人口一度占到全县总人口的20%以上。1988年,为建设华东第一水电站——水口水电站,水口、莪洋(今黄田)两镇被淹没,再次大量进行库区移民。

两次移民总人口达6.3万,淹没土地8万多亩,迁徙移民之多,经历时间之短,为当时国内同类工程所罕见。古田人民为支持国家电站建设作出了极大奉献。60多年来,凭借奉献苦干的精神和大局意识,古田县库区移民平地起新城,谱写了一曲从“移居到安居、安居到乐业”的奋斗曲。

为援建水电站

数万人迁离故土

冬日,俯瞰古田县翠屏湖,湖水清澈可人,湖边群山起伏、林海苍莽,一片生机盎然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谁人可知,在这座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湖面之下,却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城。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一五”计划将古田溪梯级水电站列为全国第101个重点建设工程,它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为响应国家号召,古田人民主动奉献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精心构筑的千年古县城,4.3万移民诀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成为“库区移民”。

舍小家、顾大局,这是大多数移民群众的情怀。陈为福还记得,从县城五保街搬到黄田镇三保村,搬迁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保村的原住民把好地段让给了搬迁来的同胞,用竹板和木片为同胞搭起三幢楼房。

“小时候都在连通的走道玩耍,吃着百家饭长大。”陈为福回忆道,当时他们一家8口人所在的那栋双层楼房有千余平方米,住进了17户上百人,童年的记忆都在这里。

陈为福的家庭故事,是初代库区移民经历的缩影。据介绍,当时的搬迁主要采取异地安置、就地后靠与投亲靠友三种形式。移民搬迁涉及8019户43154人,先后流向南平、建阳、建瓯、沙县、顺昌、邵武、将乐等7县12个区56个乡镇及古田县内非淹没区13个乡镇147个村。是福建省史上规模最大的库区移民搬迁。

1959年6月8日20时整,随着古田溪水电站拦河坝关闸断流蓄水,千年古城就此“沉没”。

坂中村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移民中,也进行了整村迁移。

时至今日,吉巷乡坂中村仍然保留着移民房。伸手轻抚一木一瓦,满眼都是岁月痕迹。彼时,民众身挑拆迁房屋的旧料匆匆前往新址,连夜起楼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

“迁移只是库区移民工程的起点,4万多名移民要在新家园安身立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坂中村第一书记彭仁东介绍说,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水库建设淹没了古田县海拔382米以下最肥沃、耕作条件最好的耕地3.74万亩。

安置坂中后靠移民的地方是一片荒山坡,建设条件较差,物资供给匮乏。经过几年努力,坂中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但是发展背后仍有隐忧。

至上世纪60年代末,古田引进段木栽培银耳技术,拉开了食用菌种植热潮的序幕。由于原有土地被淹没,坂中村群众转向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食用菌产业。

“水库建设淹没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大量田地,但翠屏湖的氤氲水汽却又为食用菌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彭仁东感叹道。

在随后的岁月里,古田在全国率先掀起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而今,古田约有七成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相关工作,全县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达235亿元,银耳产量占全球逾九成,成为“中国食用菌之都”。

与此同时,古田库区移民依托铁路边、国道边、闽江边、水库边、县区边的“五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水产、茶叶、红曲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村财和村民收入。

开荒造田

寻找致富奥秘

第一次库区移民过去约30年后,因水口水电站建设需要,古田又面临第二次库区移民。这一次,水库建设淹没涉及古田县黄田(原为莪洋镇)、水口两镇的16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搬迁移民4922户、19687人,占当时两镇总人口的50%。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对古田县发展和库区移民工作十分关切,提出要把新老库区的工作装到一个盘子里考虑、移民新村安置要“三靠”(靠政策、靠党员、靠群众)……为古田水库移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此次搬迁大潮中,整村迁移的双坑村极具代表性。当年主持该村搬迁工作的欧阳友实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靠”工作法指引下,欧阳友实和同事们先是组织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参与动员,而后又把临时指挥部建在了双坑新村3号区山头,吃住都在这一小小的简易棚内,直至搬迁完成。

1989年8月16日,欧阳友实印象深刻。在那天,宅基地行将迎来分配。该项工作以二次抽签进行,首轮抽取序号,次轮再按序号抽取宅基地,从而规避了徇私舞弊,在场群众无一提出异议。

当一切尘埃落定,两艘渡船往返奔波,搭载着3800多位村民的家当与希望,由闽江南岸去往北岸。

“几乎没有人计较宅基地的朝向、面积是否如意。群众只是默默地垒起新居,甚至还帮忙兴建学校、教堂、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欧阳友实感慨说。

立于双坑新村桥头眺望,座座楼房依然如当年规划那般鳞次栉比,但粉墙黛瓦已取代了破败旧屋。

如今,村民把对故土的思念化作件件油画作品跃然纸上,该村油画产业年产值近4000万元;马蹄笋种植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黄田马蹄笋”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回溯两座水库的建设历程,古田人民为国家经济社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古田溪水电厂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水口水电站获称“华东第一坝”,二者共同守护着八闽大地的万家灯火。

党和国家未曾忘却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明确以直接补助与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截至去年底,古田累计收到上级下达的后期扶持资金166602万元,其中直补资金55246.795万元,项目资金111355.205万元,先后实施路面硬化、公厕建设、沟渠整治、污水治理、绿化亮化、修建桥梁、供水保障等项目,为打造移民美丽家园、助力移民生产生活注入源源活水。

古田县委副书记郑圭冬表示,下一步,古田县将充分发扬广大库区移民服务大局、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同时,坚持人民至上的宗旨,充分发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叠加作用,不断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助推库区群众发家致富,以“五个古田”建设的实际成果润泽库区、造福于民。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