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12:11:13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东南网8月7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努力读书,离开县城,涌入大城市,是不少当代年轻人的奋斗模版。没去过北上广深,没进过大厂打拼的青春,似乎充满遗憾。 但故事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96年的霞浦姑娘苏斌玲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海外留学归来,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曾在杭州“大厂”工作。目前,她在家乡卖海参。 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苏斌玲的追梦故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跨界创业,何为实现梦想。畅想未来,苏斌玲计划将霞浦特色海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研究生海归为何返乡? 海归姑娘苏斌玲返乡创业卖海参。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苏斌玲是霞浦县苏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别看1996年出生的苏斌玲温婉娇小,但做事麻利。采访当天上午,不断有电话进来,客户来了急单,她就一个人选样、包装、搬货……毫不拖泥带水。 苏斌玲与团队伙伴在观察即食海参。受访者 供图 苏斌玲是土生土长的霞浦人,本科就读于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学成归国后,她顺利进入阿里工作,拥有令人羡慕的“大城市”“好公司“高收入”等标签。 在杭州工作不到一年,高强度的“996”工作节奏,让她一度产生迷茫。2022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回乡帮助父母亲。 苏斌玲的父母是当地海参养殖大户,经营着5万平方米的海参养殖基地,收入一直都稳定,让苏斌玲从小衣食无忧。很多人好奇,苏斌玲所学专业和海参养殖并不相关,毕业后也不是马上选择回乡,而是去杭州工作当白领,为什么会突然选择回乡从事海参这条路? “我的父母、家乡的养殖户他们辛辛苦苦养殖海参,等到收成时却总是卖不到好价钱,我想改变这种局面。”苏斌玲的回答很简短,但目标很清晰。 “虽然在美国读完了研究生,但我觉得总归是要回到家乡、报效家乡的,最后兜兜转转确实回来了,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帮助家里人。”苏斌玲说。 开辟海参食用“新赛道” 回到家乡后,苏斌玲重新又当起了“学生”,只不过这次她的老师不再是大学里文质彬彬的教授,而是裤管一卷就能下海的养殖户,渔排上一筐筐里的海参成了她的“课本”。“这可比考研难多了!”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苏斌玲总会露出一丝微笑。 通过调研,苏斌玲发现目前霞浦同类型海参销售业务的公司大约320多家,均承接海参粗加工、海参原材料批发业务,属于传统销售方式。 苏斌玲认为,父辈们的传统养殖销售方式已经落后了,产品过于单一,对企业的发展延伸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苏斌玲说:“毕竟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不进则退。”以前是以海参养殖为主,多数为粗加工,主要销往批发市场,或者有客商直接来收购,卖不到好价格。在苏斌玲的坚持下,父亲同意了转变方式。 在家人的支持下,苏斌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苏苏源浦”,同时,利用自有优质海域养殖基地、改良升级海参泡发技术,研发出了定制款即食海参。 除此之外,经过一年多的创新研发,苏斌玲和她的团队还研制出了鲜食海参、火锅海参和奶茶海参等多个创新品类,为海参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食用体验。 苏斌玲拍摄短视频,为自家海参代言。视频号截图 好的产品除了需要研发,营销推广也是必不可少。从设计、宣传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苏斌玲都亲力亲为,更是自己做起了模特,学习短视频,利用微信视频号等渠道宣传,为自家原生态产品代言,提升海参认知。 苏斌玲说:“慢慢地,不光自己成长了,订单也越接越多。”创业一年多,苏斌玲已实现营收超120万元,有望在下个年度实现30%增长。 让更多人实现“海参自由” 如今,苏斌玲家养殖的海参大多通过其手上销售出去,销售额也在逐步攀升。她表示,要让更多人实现海参的自由享用,关键在于缩短消费者与海参原产地之间的距离,借助现代电商、物流的强大力量,养殖户就能够有效地跨越传统供应链中的多重中间环节,直接将满载原产风味的海参,送达至每一位消费者的餐桌之上。 苏斌玲说,未来她将推出“一日一参”为主题的入味零食款海参,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海参、实现海参自由。 同时,她还计划让海参与旅游业和露营等体验式活动结合,实现跨界合作,丰富产品的消费场景和体验。通过与旅游目的地合作,海参品牌可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海参捕捞体验、海参烹饪课程,或者在旅游套餐中加入海参美食品鉴,满足消费者追求新鲜体验和健康饮食的需求,带动当地海参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共同繁荣。 “不仅要做品牌的建设者,更要做标准的探索者,让霞浦海参成为品质与信任的代名词。”苏斌玲说,将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改变霞浦海参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