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0:01:13 作者:陈容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宁德市以“三个严把”强质量、“三项举措”补短板、“三项机制”促长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好良田 守好粮仓 “挡墙必须设置排水孔,避免内侧压力过大造成损坏;沟渠要设置伸缩缝,以免热胀冷缩造成沟渠断裂。”5月以来,霞浦县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干部赴施工一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督导行动,指导施工单位严格遵循设计要求,杜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等行为,切实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农田对于农民而言,是赖以生存的根本。为夯实“三农”基本盘,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宁德市锚定“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连续两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以“三个严把”强质量、“三项举措”补短板、“三项机制”促长效,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链条监管体系,通过加快问题整改、强化监督指导、落实建管责任、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工程质量显著提升。 近日,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等村正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生产道路硬化现场热火朝天。茶岗村党支部书记兰贤唐向记者介绍:“自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以来,不仅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筑牢高标准农田的质量防线,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严把勘测设计、工程建设、竣工验收“三道关口”。 严把勘测设计关。一进项目区勘察地形地貌等基础信息,二进项目区征求意见形成设计初稿,三进项目区再次征求受益主体意见完善设计,加强专家现场评审,做深做实勘测设计。项目评审通过后,严控项目重大设计变更,确保设计科学合理。 严把工程建设关。紧盯开工、材料、工序、进度、质量“五道关”,落实自检、平检、抽检“三道闸”,构建“行业主管+业主监督+专业监理+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监管模式,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质量管控,守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严把竣工验收关。严格竣工验收条件,规范验收工作程序,压实工程质量主体责任,推动验收专家能力水平提高,调整充实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专家库,对于一些履职不尽责、专业能力不突出的专家坚决予以调整,确保验收结果真实有效。 当下,夏管正忙,福鼎市店下镇良田成片,农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福鼎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福鼎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持续投入、扎实推进,注重全流程把控。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8.955万亩,近几个建设年度任务量均稳定在万亩以上规模。” 此外,针对建设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我市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强化督查整改、强化调度研判、强化群众监督“三项举措”,补齐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短板。 一方面聘请第三方介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暗察暗访,督促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群众监督机制,公布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举报电话和邮箱,支持农民全过程参与。 另一方面,强化调度研判,实行月调度机制,定期摸排项目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管护利用、上图入库等项目建设全周期情况,形成问题清单,认真分析研判,通过乡村振兴现场会通报、约谈等方式,对问题解决措施和解决时限跟踪到底,逐一落实到位。 建后管护和建设同样重要,为此,我市持续健全管护机制多元化、责任追究链条化、负面清单刚性化“三项机制”,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管水平。 为避免管护主体责任难落实的情况出现,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保障管护资金,我市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清单。构建“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市场运作”的农田管护体系,积极引入“保险+”机制,探索“保险托管”新型管护模式,创新推出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三种农田管理模式,推动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同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制,对发生严重质量问题和弄虚作假的从业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纳入负面清单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80.4万亩,2025年计划新建2.4077万亩,改造4.5万亩。这些农田为我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