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福建日报看宁德 > 正文

从大凉山到宁德海 ——木且一家的耕海记

2025-07-25 16:13:00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王志凌 文/图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2024年3月27日,海上劳作的休息时间,围坐在一起的大凉山彝族乡亲聊着天,在霞浦海域的外来务工群体中,他们是主力军。

4月11日一早,巴足木且一家与当地渔工一起采收海参。这是他们所在的渔排从吊笼养殖改造升级成网箱养殖后迎来的第一个收获季。

4月13日,渔排的海参丰收了,巴足木且一家人分工合作,大舅哥吉尔伍且(右一)在装运海参。

4月12日傍晚,巴足木且完成了最后一轮渔排巡视,回到木屋洗漱。

3月20日,结束一天的忙碌,一家人在木屋的走道上轮流洗漱。

3月20日,一家人住在海上的好处就是有人聊天,常常一个有趣的话题,大家就全凑过来了。

3月20日,顶着海上没有遮挡的阳光,大舅哥吉尔伍且(中)和妻子曲比马麻(后)及小舅子吉尔伍加的妻子日伍牛(前)在渔排上投放饲料。

6月11日,巴足木且一家已经完成这一季海参养殖,他们又在海上找到回收废旧养殖吊笼的活,7月他们就要回大凉山与孩子家人团聚。

东南网7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王志凌 文/图)6月11日清晨5点不到,海风摇荡着渔排,绯红的朝霞刚刚浸润天际,“90后”彝族小伙巴足木且一家人早已坐上驳船,前往霞浦下浒海域渔排。这片海,刚结束这一季的海参养殖,他们要把渔排上淘汰的吊笼收集起来,再送到岸上的加工厂回收、处理。

“我们负责搬运吊笼,每个赚6角钱,平均一天能运3000个。”巴足木且一边熟练驾船,一边聊着当天的工作,“今天中午退潮前必须运完离岸,不然船就出不去了。”

7年的海上奔波,让他对这片海域及潮汐规律了如指掌。

往年4月底,霞浦海参收获季结束后,巴足木且一家就会返乡。今年,因为“有活干,能多赚点”,他们的归期一推再推:先是在长春镇一海带加工厂帮忙,包吃住,每人每天380元工钱;然后,又接上搬运吊笼的活儿。

“算下来,这一季我们夫妻俩能攒下10多万元。”长年在海上劳作,巴足木且晒得黝黑,“忙完这趟就回家,太想家了!等11月过完我们彝族年,再过来。”

他的家乡在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板桥镇——包括越西在内的凉山州曾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霞浦县溪南、北壁、下浒、沙江等海域养殖渔排已吸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务工人员1万多人,从事海参、鲍鱼、大黄鱼、海带等养殖,其中来自凉山地区的占到一半以上。

此前,巴足木且在老家跑过农村客运、种植过烟叶,一年家里的收入也有几万元。随着5个孩子的陆续出生,生活压力陡增。2019年11月,早先来宁德霞浦务工的老乡带着巴足木且走出大山,辗转千里来到霞浦的海参养殖渔排落下脚。之后的几年里,他的妻子吉尔阿依、大舅哥吉尔伍且和妻子曲比马麻、小舅子吉尔伍加和妻子日伍牛也相继赶来。

从大山到大海,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投喂、看管700多口海参养殖网箱,就是他们的工作。每人每月工资七八千元,巴足木且作为管理人员,老板还会视养殖收益给予他额外的奖励。“出来打工就是想多赚点,让孩子有条件读好书,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巴足木且觉得很满足。

“在家时出门就是大山,家里的玉米地都在山上。”第一次看到大海,巴足木且没想到,“这边水里也能种东西。”刚来时,吉尔阿依走在渔排上小腿都会发抖,如今,她能挑着一担二三十公斤重的饵料,在波浪翻涌的渔排上健步如飞。

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管理房,是他们在海上的家。里面分隔成厨房、餐厅、卫生间和四间小卧室。走出房子,是塑胶踏板纵横交错“编织”出的一口口长3.3米、宽4.1米的海参养殖网箱,一片连着一片,在海面蔓延成了一湾蔚蓝的“海上田园”。

每天早晨7点左右,他们踩着湿滑的塑胶踏板开始出工,遮阳帽、防晒面罩、手套、防滑鞋是必备品。先是按量称出一桶桶颗粒饵料,再挑至每口海参养殖网箱旁,逐口投喂,中午前便能完工。其余的时间,就是观测海参的进食及生长状况。

“跟以前比,现在轻松了很多。”巴足木且介绍,这得益于霞浦海参养殖方式的升级。

此前,霞浦海参养殖为传统吊笼式。他们每天清晨4时许就得起床干活,先将海带边角、海泥等混合搅碎制成饵料,再把一个个养殖吊笼从海中提出,逐个清洗、投喂,再放回海中。全部忙完已到下午,累得不行。

去年起,他们所在的渔排升级为网箱养殖,海参直接养在网衣里,饵料也改为专门的颗粒饵料,劳动强度大幅下降,抛撒即可,养出的海参刺形、舒展度还更好。

“他们很用心!”聊起巴足木且一家,渔排老板苏必捷满口称赞。现年55岁的苏必捷是霞浦围江村人。曾经的围江,“靠海不吃海”,土地又稀少,村民一度穷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村里开始发展渔业,由此一路摆脱贫困迈向小康。如今,海参养殖是村里的主打产业,养殖了4万多筐,年产值2亿多元。苏必捷就是靠这片海先富起来的佼佼者,从十五六岁开始海上养殖,养过虾、海带、鲍鱼、大黄鱼,还创办加工厂,事业一路做大、有声有色。

2008年前后,苏必捷开始雇佣凉山乡亲管理海参养殖渔排,巴足木且一家是目前干得最长久的一批。两三年前,他还吸收了巴足木且的小笔资金入股渔排,“大手牵小手”,带着他一起富,这让彝族小伙的心更安了下来。巴足木且还盘算着,努力几年,再投些资金参与海参养殖,两手增收。

去年回家,巴足木且夫妻在越西县城购买了11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打算让孩子进城上学。“打拼奋斗,我们这一代人比父辈过得好了,相信下一代会更好!”

卸下废弃吊笼,驳船的柴油机重又轰鸣,巴足木且一家站在甲板上向记者挥手告别:“明年海上再见!”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