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09:49:58 作者:刘源 郑伊伶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近日,位于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的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正式开馆,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山的创作以“守正创新”著称,他带领团队将柘荣剪纸与当代审美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剪纸,更是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曾经,靴岭尾村是“软弱涣散村”,产业基础差,人才外流严重。村两委经过充分考察与研究,将发展目光落到有400多年历史的剪纸上,自此,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该村通过“导师帮带制”“文旅特派员制度”,帮助群众重拾剪纸技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同时,建立剪纸传习馆、大师剪纸馆等研习场所,建设3D剪纸油画小广场等基础设施,美化村居环境,发展乡村文旅经济。 如今,靴岭尾村以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为支点,与原有的柘荣剪纸博士工作站、剪纸传习馆、“八姐妹”剪纸工作室串联,构建起“大师引领+学术支撑+群体传承”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这个体系既包含大师的艺术高度,又融入博士团队的学术深度。15名博士生扎根田野开展研究,150期公益培训培养了31名本土传承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剪纸艺术从“四百年坚守”向“活态传承”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为靴岭尾村发展带来新活力。在工作室数字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最新开发的AR剪纸作品,用手机扫描剪纸作品,便可看到静态剪纸在屏幕上“活”起来——稻谷“生长了”、溪水“流动起来”,传统技艺被赋予了全新生命形态。 这是刘延山团队联合博士工作站推出的“数字剪纸”——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渲染技术,让静态剪纸“动”起来,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剪纸背后的乡村故事。 不仅于此,“智能剪纸”的探索让创作效率倍增。村里引入的智能剪纸机可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既保留手工剪刻的肌理感,又能批量生产文创衍生品;开发在线设计平台,游客只需上传照片,即可自动生成剪纸轮廓,载体不拘泥于红宣纸,还可用于树叶和玻璃材质,体验“一键创作”的乐趣。 “数字技术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让传统技艺触手可及。”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吴雪香说,这些技术既保持手工质感又能实现规模效益,下一步,数字剪纸系列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销售。 “老师,怎样才能剪出对称的花纹?”研学基地里,来自福安的小学生正跟着剪纸艺人学习基础技法。作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这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专业机构开发的“剪纸+农事”“剪纸+非遗”课程,让游客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传承。 如今,在靴岭尾村,剪纸与文旅、农耕、电商深度绑定。村党支部领办了岩峰文旅、小红鞋文创等经济实体5家,80多户村民入股合作社,村民在创作剪纸作品、经营农家乐、线上直播带货样样精通。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财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 在原有基础上成立大师工作室,让传统剪纸技艺通过系统化传承、数字化赋能和产业化运营,变成驱动发展的“资产”,城郊乡党委书记袁宗昂说:“工作室不是‘艺术孤岛’,而是串联起整个村庄剪纸生态的‘枢纽’。”今后,剪纸不仅是靴岭尾村的文化符号,更是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在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剪出更美好的画卷。(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郑伊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