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柘荣靴岭尾村:剪刀裁出新天地 数字点活古技艺

2025-08-26 09:49:58  作者:刘源 郑伊伶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近日,位于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的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正式开馆,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山的创作以“守正创新”著称,他带领团队将柘荣剪纸与当代审美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剪纸,更是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曾经,靴岭尾村是“软弱涣散村”,产业基础差,人才外流严重。村两委经过充分考察与研究,将发展目光落到有400多年历史的剪纸上,自此,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该村通过“导师帮带制”“文旅特派员制度”,帮助群众重拾剪纸技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同时,建立剪纸传习馆、大师剪纸馆等研习场所,建设3D剪纸油画小广场等基础设施,美化村居环境,发展乡村文旅经济。

如今,靴岭尾村以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为支点,与原有的柘荣剪纸博士工作站、剪纸传习馆、“八姐妹”剪纸工作室串联,构建起“大师引领+学术支撑+群体传承”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这个体系既包含大师的艺术高度,又融入博士团队的学术深度。15名博士生扎根田野开展研究,150期公益培训培养了31名本土传承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剪纸艺术从“四百年坚守”向“活态传承”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为靴岭尾村发展带来新活力。在工作室数字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最新开发的AR剪纸作品,用手机扫描剪纸作品,便可看到静态剪纸在屏幕上“活”起来——稻谷“生长了”、溪水“流动起来”,传统技艺被赋予了全新生命形态。

这是刘延山团队联合博士工作站推出的“数字剪纸”——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渲染技术,让静态剪纸“动”起来,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剪纸背后的乡村故事。

不仅于此,“智能剪纸”的探索让创作效率倍增。村里引入的智能剪纸机可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既保留手工剪刻的肌理感,又能批量生产文创衍生品;开发在线设计平台,游客只需上传照片,即可自动生成剪纸轮廓,载体不拘泥于红宣纸,还可用于树叶和玻璃材质,体验“一键创作”的乐趣。

“数字技术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让传统技艺触手可及。”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吴雪香说,这些技术既保持手工质感又能实现规模效益,下一步,数字剪纸系列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销售。

“老师,怎样才能剪出对称的花纹?”研学基地里,来自福安的小学生正跟着剪纸艺人学习基础技法。作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这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专业机构开发的“剪纸+农事”“剪纸+非遗”课程,让游客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传承。

如今,在靴岭尾村,剪纸与文旅、农耕、电商深度绑定。村党支部领办了岩峰文旅、小红鞋文创等经济实体5家,80多户村民入股合作社,村民在创作剪纸作品、经营农家乐、线上直播带货样样精通。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财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

在原有基础上成立大师工作室,让传统剪纸技艺通过系统化传承、数字化赋能和产业化运营,变成驱动发展的“资产”,城郊乡党委书记袁宗昂说:“工作室不是‘艺术孤岛’,而是串联起整个村庄剪纸生态的‘枢纽’。”今后,剪纸不仅是靴岭尾村的文化符号,更是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在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剪出更美好的画卷。(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郑伊伶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