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霞浦涌山村:激活“沉睡”资源 解锁生态富民新路径

2025-09-01 16:39:52  作者:叶伏国 叶志坚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9月1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通讯员 叶志坚)制篆香、磨豆浆、打糍粑、学造纸……这个暑期,宁德霞浦县松城街道涌山村的研学实践基地中,孩子们爽朗的笑声随处可闻,孩子们在讲师的引领下,品味亲手劳动的乐趣。

学生在研学教育基地制篆香。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我们村现在是霞浦郊区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仅研学基地年接待就超5万人次。”该村村干部林凌笑着说。

涌山村,藏于霞浦县松城街道西北群山间,坐拥两万多亩原始森林,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然而,在过去这里却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陷入沉寂。

航拍镜头下的霞浦涌山村。叶志坚 摄

如今,这个坐拥78%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超3万个负氧离子的“国家森林乡村”,不仅摘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桂冠,更以杨梅岭森林公园为生态基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路径,成为闽东山区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样本。

走进涌山村,三级双车道公路穿村而过,主村道“白改黑”工程让路面平整光洁,1500多株桂花树组成的“桂花大道”每逢秋日便香飘十里,昔日闭塞村落的旧貌早已换新。

“自2020年被列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后,我们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村居改造,不仅完成村道‘白改黑’和自然村道路硬化,还针对性解决缺水难题,实施饮水改造工程,让村民出行、生活先‘便利起来’。”林凌回忆起村庄蝶变的起点,语气中满是感慨。

坐落山顶的康养项目设施。叶志坚 摄

基础设施完善后,涌山村开始深挖生态与文化禀赋,让“好环境”变成“好产业”。2020年以来,村集体投入乡村振兴试点资金,建成4座玲珑度假屋、1600平方米露营场地,同时结合自身资源策划推出民俗体验、森林康养、美景摄影三条主题旅游线路,既补齐了接待游客的硬件短板,也让村庄从“空心村”蜕变为周边游客青睐的“打卡地”。

游客来了,要如何留住?村两委经过讨论,决定采取“旅游+”的模式,探索创新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文旅休闲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国百家智慧康养共建基地、森林康养等项目落地,让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通过“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

“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都是荒山,现在走到哪都干净漂亮。我在家种菜,不仅自己吃,还能卖给游客。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村民林宗盛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切身感受。而真正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村民的,是村里崛起的研学经济。

涌山村研学实践基地。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22年起,涌山村与研学企业合作打造研学基地,开发“中华小当家”“小游击队”等沉浸式课程,糖塔制作、手工豆浆等体验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该基地不仅年接待量达5万人次,入选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更成为全省首个沉浸式剧本研学体验营。

“基地获批后,我们引入第三方运营,同时约定由村民负责环境卫生,村民种的蔬菜、养的土鸡土鸭直接供给基地,既解决了就业,又帮村民打开了农产品销路。”林凌介绍道。

村民谢进瑞便是研学经济的受益者。“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村开了农家乐和食杂店,还参与基地保洁。农家乐生意好时一天能接四五桌,食杂店月收入几千元,加上卖茶叶的钱,一年总收入能有15万元,比打工强多了!”谢进瑞笑着说。

依托国家级杨梅岭林场4.05万亩森林资源,涌山村进一步擦亮“生态涌山康养胜地”特色IP——除了研学,还探索开发森林旅游、森林养生、自然教育、森林疗养等项目。从2021年起连续四年举办自行车爬坡挑战赛,赛道沿途的“云海日出”“桂花长廊”成为赛事标志性景观,既带来直接旅游收入,也让村庄的生态名片越传越广。

如今的涌山村,早已告别“守着青山饿肚子”的日子。林凌说,仅研学基地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1万元,2024年成功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眼下,村庄正以2A景区村标准完善设施,朝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目标迈进。

从“空壳村”到“示范村”,涌山村的嬗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传统文化融合新业态,山区乡村也能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而这份“生态赋能、产业富民”的“涌山方案”,正为更多闽东乡村提供着可借鉴、可推广的振兴思路。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