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6:09:27 作者:茹捷 黄璐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聚焦云端周宁 探寻乡村之魅 ——2025体验“闽东之光·福聚周宁”文学摄影采风采访活动侧记 秋日的周宁,云雾缭绕山间,溪水如碧玉般蜿蜒流淌。9月17日至18日,由中共周宁县委宣传部、闽东日报社(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2025体验“闽东之光·福聚周宁”文学摄影采风采访活动在周宁启动。作家学者、新宁德拍客团成员、新闻记者等组成采风团,走进古窑、花海、溪畔、古村,用镜头捕捉山城的灵秀风光,以笔墨诠释周宁的人文底蕴,全方位讲述当地生态守护、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奋进故事。 从时光中走来的古村禾溪。柳德甫 摄 17日午后,采风团脚踩青石板路,走进浦源镇萌源村的月亮山古龙窑。青山环抱间,青砖黛瓦的窑址在斑驳树影中若隐若现,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步入窑膛,残存的炭火余温尚存,匠人肖家涨、肖永灿专注揉捏陶泥,转盘旋转间,泥土在指尖逐渐成形。采风团或轻声聆听技艺传承的口述历史,或蹲守窑口捕捉火焰跃动与陶器初生的光影瞬间。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成为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 “云端上的村落”紫云村。林森 摄 山间云雾未散,采风团抵达浦源镇紫云村。这座海拔1200余米的千年古村落,坐落于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常年云雾如轻纱缠绕山腰,宛如“云端上的村落”。采风团与村民交流生态保护经验,镜头聚焦山水与古厝,记录下高山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而在浦源镇花鲤小镇多肉基地,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在冷凉气候中舒展身姿,构成立体植物画卷。作家学者与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探索高山冷凉花卉如何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摄影家穿梭花丛,定格产业助力振兴的生动实践。 鲤鱼溪畔荷塘暮色。刘岩生 摄 循着潺潺水声,采风团来到浦源镇鲤鱼溪畔。清澈溪水中,成群锦鲤悠然游弋,倒映着两岸灯火,与游客构成“人鱼同乐”的独特景观。民宿与文创店铺错落有致,快门声此起彼伏。这条承载八百年“人鱼和谐”文化的溪流,通过政府平台统一流转,25处闲置老屋修缮为民俗馆、文创店和特色民宿,引入制硋、布袋戏等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景区中活态传承。 宁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巧珠深入了解“人鱼和谐”文化后感慨万千。她表示,这里是“人鱼共舞”的活态奇观——鲤鱼溪的红鳞锦鲤与世代守护它们的浦源人,共同写就千年“不食鲤鱼”的生态传奇。这里不仅是看鱼游浅底,更是触摸一段“敬畏生命、守护家园”的文化根脉,每一片鱼鳞都闪着人文与生态的光。 走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纯池村。刘岩生 摄 18日清晨,晨雾中泗桥乡溪口村的溪水碧绿如玉。高山漂流、烧烤露营、垂钓采摘、森林火车、太空舱民宿等十余种旅游新业态,汇聚成24℃的清凉夏日里流淌的“诗与远方”。“开门即遇水光山色,抬头即观奇趣星空”正成为溪口村旅游的新卖点,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陶器初生的光影瞬间。林森 摄 不远处的硋窑村,则奏响宋瓷文化复兴乐章。依托国省干线纵三线开通的机遇,村里建成宋瓷文化展陈馆和手工制瓷体验馆,千年瓷韵吸引八方游客。在展陈馆内,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和具有硋窑村特色的契约文书,仿佛把遥远的历史拉到眼前,让采风团对当地陶瓷文化的悠久厚重叹为观止。 临近正午的泗桥乡下楼村,古朴而宁静。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里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在周宁县地下交通红色历史展陈馆,采风团触摸雕花木窗,聆听地下交通员的惊险往事,泛黄史料与斑驳墙影深深刻入心底,化为传颂闽东红色文化的珍贵素材。 “泗桥水性十足,泗桥人爱水更懂水。懂水的溪口人将‘水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水中戏,水边玩,水声中笑,洗去了烦嚣。多水的地域条件,也优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瓜果蔬菜。黄心猕猴桃、葡萄等高山水果多汁香甜。从宋代传承下来硋窑村的宋瓷,则是泗桥水土火共育的娇儿。一代代硋窑传承人的坚守,让我们感受到文明传递的力量和希望。而‘党建+生态’,更是推动泗桥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更欢快更稳健。”福建省作协会员、寿宁县冯梦龙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彩娱说。 沿着蜿蜒的山路,采风团又来到纯池镇禾溪村。明清古民居群,黄墙黑瓦与潺潺溪流相映成趣。在村中新开的休闲吧中,采风团与返乡创业青年交流着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古村新韵在缕缕茶香中徐徐铺展。 “站在‘三仙桥’,看清流中的房舍倒影随波荡漾,一村的人文如鱼游弋其间:听哗哗流水,随风而传,时代的节奏声声在耳。走进乡村,拾回的不仅仅是乡愁,更有那与锥栗一样饱满的收获。”感受古村发展蒸蒸日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知名乡土散文家禾源不禁感叹。 又是葡萄丰收年。魏孙亮 摄 移步纯池镇莲地村的田野间,藤蔓间挂着的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成为丰收最好的注脚。葡萄种植是近年来莲地村特色农业延伸的新触角。目前,村里共种植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品种葡萄200多亩。细雨中的葡萄大棚内,采风团聆听着种植户讲述以特色农业带动共富的故事。硕果累累的枝头和种植户的纯朴笑容,成为采风团勾勒甜美田园的珍贵影像。 浦源镇花鲤小镇多肉基地。刘岩生 摄 暮色中的纯池村,平坦干净的村道在暖阳下泛着柔光,错落有致的民居檐角勾勒出宁静轮廓,暖黄路灯次第亮起,将街巷晕染成流动的星河。采风团漫步于焕然一新的街巷,看孩童在洁净的广场嬉戏,听村民在临湖步道闲话家常,感受清新晚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拂过脸庞,身临其境体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返程车中,采风团回味此行:硋窑的窑火、花鲤的繁花、鲤鱼溪的粼光、禾溪的廊桥、莲地的田畴、溪口的炊烟……言语中,是古村新生的脉动,更是绿水青山间跃动的振兴密码。 在闽东之光的照耀下,周宁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闽东日报 茹捷 黄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