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7:02:46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东南网11月20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这里和别的店不一样,特别温馨让人感动!”最近,在宁德市蕉城区金溪南苑,一座“宁爱·阳光助残共创空间”(以下简称“宁爱空间”)的温馨小店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探访、打卡。 与其他商业空间不同,这是宁德市首个以“文化赋能+商业反哺”为特色的助残共创平台,旨在为心智障碍、肢体残疾、听障等残疾青年提供就业与融合机会,打造具有宁德特色、体现宁德温度的助残创新样板。 据了解,“宁爱空间”今年9月初试营业,并于9月30日正式营业。目前已安置24名心智障碍等残疾青年就业。这个空间如何运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近日走进金溪南苑,探寻这一“共创空间”背后的温暖力量。 “这里就像家一样” 初冬的清晨,寒意阵阵。“宁爱空间”的心智障碍青年陈艺(化名)跟往常一样,六点半准时起床,循着熟悉的流程穿好工装、洗漱整理、吃完早餐后,小心翼翼将公交卡和工作牌戴好,独自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心智障碍青年陈艺(化名)在妈妈的护送下等公交,独自一人去上班。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先坐3路车,再转1路车,一共21站。”站台上,陈艺目不转睛地盯着来车方向,刷卡上车后专注数着站点,四十多分钟的通勤路上,她稳稳掌控着出行节奏,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践行着“独立”二字。 推开“宁爱空间”的玻璃门,陈艺笑着向店长和同伴挥手问好,径直走向自己的工位,开启新一天的工作。从需要家人24小时照料,到自主完成起床、洗漱、跨区通勤全流程,这个曾经依赖他人的青年,在工作中一步步实现着自我价值。 “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些什么?”记者刚走进“宁爱空间”,陈艺便微笑着迎上前来,礼貌地开口询问。
宁爱好物寄售区摆放着残障青年的手作产品。刘圣辉 摄 记者看到,约2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宁爱好物寄售区里,孤独症青年笔下的星空斑斓璀璨,听障师傅剪刻的剪纸精美细腻,肢体残障朋友编织的钩花灵动精巧……一旁,不少市民正驻足欣赏,聆听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我几乎每周都会来逛逛,这些孩子真的很棒!”正在挑选钩花作品的市民林女士说,“你能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变得越来越自信,刚开始他们都不太敢和我们交流。” “你在这里工作开心吗?”记者向陈艺问道。 她用力地点点头,笑容灿烂:“开心!大家很好,这里就像家一样。”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开心,是任何物质回报都难以衡量的。 “目前共有24名残疾青年在此就业,其中心智障碍患者20名、肢体残疾3名、听障1名,年龄最大43岁。”店长黄锦团一边介绍,一边耐心指导一位孤独症青年学习剪纸。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他们而言却需要反复练习。 “孤独症孩子学习技能往往需要拆解步骤、重复记忆,甚至情绪疏导。”黄锦团说,“但他们都很有毅力,经过系统培训,现在已能独立完成不少作品,甚至与顾客互动。” 除了手作寄售,空间还提供茶饮休憩、社区活动、政策咨询等服务。黄锦团补充道,“未来,我们还计划开展‘共读一本书’‘共撑一把伞’等社区融合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我终于有工作了” 在“宁爱·阳光助残共创空间”里,24岁的林彬(化名)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店员,也是协助店长管理其他残疾青年的“大姐姐”。这份工作,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踏实与温暖。 因患有痉挛性脑瘫,林彬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在父母的不断鼓励下,她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主修酒店管理专业的她,曾对职场满怀憧憬。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连串打击。 “投过的简历数都数不清,始终石沉大海。”从大四开始,林彬尝试向新媒体运营等岗位投递简历,却屡屡碰壁;考研的想法也因方向迷茫而搁置,人生陷入低谷。 就在迷茫之际,她通过宁德市残联组织的一场培训班遇到了宁德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主任周珍霓,在周老师的帮扶与推荐下,今年9月,林彬顺利加入了“宁爱空间”。 初到空间时,林彬不善与陌生人交流,常常独自坐在角落发呆。在店长和同伴的暖心陪伴下,她渐渐打开心扉。如今的她,不仅能熟练处理日常事务,还会主动协助店长关心照料其他小伙伴的情绪与工作。
孤独症青年在店长的带领下向社区居民介绍产品。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我终于有工作了!原来我也是被需要的。”这句话她说得格外认真。尽管每天上下班需要父母接送,走路行动肢体不协调,做起事情来总比常人慢,但林彬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两位青年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技能。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从“求职碰壁”到“被人需要”,林彬在“宁爱空间”找到了人生锚点。“父母和老师的鼓励,是我前行路上最暖的光。我相信这里会成为更多残疾人朋友的‘梦想起点’,未来,我们会被更多人看见。”林彬目光坚定地说道。 “最初是被朋友带来的,但现在我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社区居民王先生说,“这里不仅是商店,更像是一个让所有人理解平等与尊严的课堂。我希望孩子能在这里学会,每个人都有发光的机会。” “我们打造这个空间,就是要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被尊重。”周珍霓感慨道,“当曾经不敢开口说话的孩子,主动帮忙顾客结账,当不会坐公交的学员独自上下班——这些微小的改变,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微光汇聚成暖阳
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金溪南苑的“宁爱·阳光助残共创空间” 刘圣辉 摄 作为“宁爱空间”的发起者之一,周珍霓的助残之路已走过十个年头。2015年,一次志愿服务中与孤独症儿童的偶然接触,让她下定决心投身这一领域,致力于打破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认知壁垒。 “2019年我们创立暖星工坊,通过承接文创产品订单,帮助孤独症青年实现辅助性就业。但很快发现这种模式缺乏持久性,孩子们依旧看不到清晰的未来。”周珍霓回忆道。 2020年,周珍霓与国内心智障碍领域专家交流后,公益理念受到巨大冲击。“他们不只是做理念倡导,而是从机制上真正改变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把他们视为完整的‘人’,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供支持。”周珍霓说。 理念的转变推动实践。一个真实的、有希望的空间构想在周珍霓心中逐渐清晰。“我们想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不是'废材',他们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有价值的。”
温馨的零食售卖区。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为了让构想落地,周珍霓带领团队走访多地考察,发现国内不少助残空间形式美好却都难以持续。“比如一些咖啡店里的心智障碍学员参与度低,出品慢、产量不稳定。”周珍霓说,最终,“宁爱空间”摒弃了咖啡茶饮、面包制作等重运营模式,选择更贴合残障青年能力特点的文创寄售、文具杂货等轻运营方向。 “我们不只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平台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支持他们。”周珍霓介绍,目前“宁爱空间”采用“文化赋能+商业反哺”的运营模式,通过文化艺术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再通过商业销售实现收入反哺,形成良性循环。目前,空间通过“宁爱伙伴共创计划”,已与艾宁檬、包笼仙、蕉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为学员提供从技能培训到社会融合的全方位支持。 谈及运营现状,周珍霓坦言仍面临资金、客流等现实压力。尽管如此,光芒依旧在细微处生长。“一个多月下来,你能从他们脸上的表情看到成长,看到自我认可。”周珍霓说,“就像陈艺,以前从不主动说话,现在会帮着扫码结账;谁也没想到,她能自己转两趟车来上班。” 如今,在这个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温暖的改变。有的学员学会了第一个手工作品,有的完成了第一次独立销售,有的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工资……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却是他们走向自立的重要一步。 “我们不仅是在运营一个空间,更是在播种希望。”周珍霓说,“期待更多人加入‘宁爱伙伴’行列,一起点亮更多特殊生命的未来。” 暮色渐浓,华灯初上。陈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仔细收拾好自己的背包,与店长、伙伴们一一挥手道别,步伐稳健地登上回家公交车。晚高峰的车流熙攘,她却比清晨时更多了一份从容...... 大爱宁德,温暖同行。在这里,每一份坚持都被看见,每一颗“星星”都在绽放独特光芒。“宁爱空间”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残障群体共融之路的暖阳。 记者手记 每个生命,皆有光芒 叶伏国 这间200平方米的小店,让我们看到,当社会愿意弯下腰,搭建一座温柔的桥梁时,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宁爱空间”所创造的,远不止是24个就业岗位。它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公益与商业的壁垒,更打破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认知偏见。这里,残障青年通过技能学习获得立身之本,用劳动赢得尊严,形成了“成长—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它用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助残从来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搭建一个让生命自主生长的平台,让每个个体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长出独有的姿态。 “共融”不是让“不同”变得“相同”,而是让每种“不同”都能被坦然接纳。“宁爱空间”就像一面镜子,它照见我们对“不同”的偏见,也让我们看见,所谓“特殊群体”,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倔强与美好。 结束采访,推开那扇玻璃门离开时,初冬的寒意再次袭来,但心中却被一股暖流包裹,久久不散。“宁爱空间”的探索或许仍面临挑战,但它所播下的希望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