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背包藏暖 踏山行医 寿宁“背包医生”织密山乡健康网

2025-11-24 11:01:38  作者:周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11月24日报道(本网记者 周涛)山高路远,挡不住守护民生的脚步;背包虽小,装得下医者仁心的重量,车轮滚滚,载得动优质医疗的希望。寿宁县“背包医生”服务队的足迹印刻在闽东山区的层层梯田与蜿蜒山路间,福鼎市“微诊室大篷车”的身影穿梭于偏远村落的房前屋后,这些县域创新实践交出的亮眼答卷,为宁德市全域推广“移动医院”筑牢根基。

从“背包”到“车轮”,从县域创新到全市统筹,这份实践不仅是宁德市基层医疗革新的生动缩影,更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担当,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医疗服务升级写下了温暖注脚。

“一背药箱 两肩责任”

11月19日清晨,寿宁县平溪镇气温骤降至冰点,寒风卷着山雾掠过层层梯田。距乡镇十余公里的龙头坑村,村医卓道渊裹着三层外套,正低头清点巡诊背包:血压计、血糖仪、降压药、降糖药整齐排列,这是他行走山乡的“武器”,更是百余位留守老人的健康希望。当天,他要赶往山头自然村,回访患高血压的胡爷爷和有糖尿病的叶奶奶夫妇。

山路难走,摩托车成了卓道渊巡诊的主要交通工具。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上山爬不动,下山刹不住。”卓道渊骑着摩托车在前引路,这句打趣的话里藏着两年来的奔波不易。车后座除了醒目的红色巡诊背包,还挂着一袋沉甸甸的鸡饲料。“胡爷爷腿脚不便,下山采购要走两小时,这是我顺路帮他捎的。”

山头村如今只剩不足十位老人常住,卓道渊用自己的背包守护着他们的健康。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作为寿宁县“背包医生”服务队一员,卓道渊的职责远超诊疗本身。他要为上洋、山头、日洋三个自然村的重点人群每月开展两次上门随访,还主动当起“义务快递员”——洗漱用品、调味料、农资用品,只要老人开口,他都尽心尽力顺路捎带。

卓道渊随访胡爷爷和叶奶奶家。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山头村如其名,水泥路在山腰间蜿蜒盘旋,记者随车行至半路便已晕车,而卓道渊两年来早已习惯这样的往返。进村后,羊肠小道旁的老房子大多紧闭门窗,拐过三个弯,胡爷爷家的天井里传来鸡鸣。“卓医生来了!”叶奶奶闻声快步迎出,胡爷爷则手脚麻利地泡起山野茶,茶烟袅袅中,满是重逢的暖意。

为老人进行血压测量。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简单寒暄后,卓道渊立刻投入工作:给胡爷爷绑上血压计,为叶奶奶扎针测血糖。“血压135/85,控制得不错,降压药要按时吃,千万别擅自减量。”他对照平板电脑里的电子健康档案细细叮嘱,随后拿起手机扫了扫墙上的签约服务卡,“滴”的一声完成履约签到。“这是我们自制的二维码,花小钱就实现了履约信息化管理,精准又高效。”同行的平溪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盛贵解释道。

“医网相融 精准服务”

这份贴心服务的背后,是寿宁县破解山区医疗困境的探索。时间拨回2023年,时任托溪卫生院院长的张盛贵正为全乡医疗难题发愁:9000多名常住人口中,中老年群体占比超半数,三分之二散居山间,15个行政村仅7个村有村医,8个村成了“空白村”,1600多名老人的就医需求常在“拖”与“等”中搁置。

张贴在老人家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随访医生可扫码履约。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县卫健局与乡政府支持下,张盛贵牵头组建全县首支“背包医生”服务队,创新推出“医网融合”模式——由包村干部、网格员与医生组队,将全乡划分为三大片区,依托“四张清单”机制精准服务:建立慢病人群、困难人群、体检异常人群、普通人群分类台账,网格员每日巡查上报需求,医生按需提供线上问诊或入户巡诊。为提升服务质效,卫生院投入10多万元配齐心电图机、超声波仪等10余种设备,常备20余种慢性病药物,让“背包”真正变身为移动诊室。

“现在在村里就能做超声检查,还能直接刷医保。”托溪乡村民吴大爷的话道出了群众的真切获得感。借助县域医共体资源,“背包医生”还能通过远程会诊链接上级专家,让复杂病症得到及时指导。

托溪乡的经验迅速在寿宁县全面推广。如今,全县已组建13支52人“背包医生”服务队,实现68个“空白村”全覆盖。服务队实行“三色管理”:“绿色”患者定时服务、“黄色”患者远程指导、“红色”患者随时响应,2024年已提供上门服务4万余人次,一张覆盖闽东山间的健康防护网悄然织就。

数据见证成效:服务开展以来,寿宁县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逐步提升,经2025年第三季度线上调查,全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已达70%以上,满意度达85%以上。

“廿载坚守 生死相托”

陈运高展示自己的手写“健康档案”。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在坑底乡的群山中,榅当洋、吴家畲上村等4个自然村散落其间,山路蜿蜒崎岖,村医陈运高的身影已在这些山路上穿梭了近二十载。他的背包里,装着142位老人、64位高血压患者、16位高血糖患者的健康档案,更装着全村人的信任。“山里老人多,我背着包跑上门,能省他们不少事儿。”

陈运高在诊室工作。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前年夏夜的暴雨中,70岁的刘景春心衰急性发作,意识模糊。陈运高抓起背包冲进雨里,在泥泞山路上连跑带爬赶到现场,迅速开展强心、利尿急救,直到老人病情稳定才护送转院。康复后,刘景春硬塞给陈运高一袋自己炒的瓜子,哽咽着说:“没有你,我这条命就没了。”

陈运高日常随访工作,老人们直夸他比亲人还亲。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在陈运高的诊所内,略显杂乱的办公桌上,一叠叠家庭医生签约花名册与几本陈旧的笔记本整齐堆放。“尽管健康档案已实现信息化管理,但手写记录能让我对老人们的情况记得更扎实。”陈运高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辖区老人的健康指标与联系方式,836次随访记录,串联起他的坚守与担当。

出身中医世家的陈运高,将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带到随访工作中。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为方便老人联系就医,坑底卫生院在辖区老人家中统一张贴“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卡”,更创新推出扫码直拨功能——老人只需用微信扫描卡上的二维码,即可直接联系到专属“背包医生”,破解了老年人视力不佳、查找号码不便的难题。

坑底卫生院推出的服务卡一键扫码拨打家庭医生服务。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今年夏天,村民陈月秀上山干活时被马蜂蜇伤,短短2分钟就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过敏性休克前兆。其丈夫急得立刻拨打陈运高电话,接到消息的陈运高提着背包一路狂奔至事发地。此时陈月秀已无法站立,血压仅86/58mmHg,心率持续加快。陈运高当机立断展开紧急抢救,15分钟后,患者血压逐渐回升,症状慢慢消退。“今天如果没有你,我就再也回不去了。”陈月秀的激动话语,是对“背包医生”的最高赞誉。

寿宁“背包医生”的实践,正是宁德市基层医疗服务革新的生动缩影。今年下半年,宁德市以“贴民心十大工程”中的就医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为抓手,依托“移动医院”老少边岛行项目,推动医疗服务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上门”、从“单一诊疗”到“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双重转变。该市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的“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已覆盖四级1738家公立医疗机构,截止10月底,累计服务患者1180万人,减少患者个人垫付资金5.69亿元。

按照计划,宁德市将在2026年前实现“移动医院”向老少边岛村全覆盖,并逐步向其他农村地区延伸。从寿宁县“背包医生”的翻山越岭到福鼎市微诊室“大篷车”的巡回往返,再到全市“移动医院”的全域推进,闽东大地正在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以创新筑牢医疗根基,让公平化、普惠化、可及化的医疗服务阳光普照山海之间。

记者手记:

跟随卓道渊医生骑行在山腰间的水泥路时,我着实体会到了“上山爬不动,下山刹不住”的深意——仅半小时的车程,弯道数十个,弯急坡陡,让人手心冒汗。而这样的路,他和同事们已往返了两年。

采访中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宏大的数字,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卓道渊车后座沉甸甸的鸡饲料、陈运高诊所里写满836次随访记录的旧笔记本、胡爷爷泡的那杯飘着茶烟的山野茶,还有刘景春哽咽着递出的一袋炒瓜子。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上门”,从“背包独行”到“车轮联动”,寿宁“背包医生”等县域创新的实践证明,最好的民生服务,就是把脚步迈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当扫码直拨的铃声在山乡响起,当“移动医院”的身影出现在村口,我们看到的,是基层治理的智慧,更是医者仁心与百姓信任交织的动人图景。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