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宁德频道首页 > 下白石镇历史文化 > 正文

【古港黄崎】带你了解下白石地名的变迁史(一)

nd.fjsen.com  2017-06-30 15:49:30 来源:古港黄崎  我来说两句

下白石原名黄崎,传说因黄氏宗族最早迁居大崎后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福建北部沿海最重要的天然避风港,也是闽浙内陆腹地与外界水路交通要冲。“上达县治,下通海口”“白马门距城百里,一潮可达,南出白匏山,直接东冲大洋”。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黄崎最初的繁荣,黄崎成为闽东最早的发达地区之一。明·陆以载《福安县志》云:“黄崎镇……置自唐之前。”入唐以后,设“税课场,为榷务也。”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组织疏凿黄崎港道,被朝廷赐名“甘棠港”。王审知还在官井洋设税粮场,“东辖温麻港(盐田港),西辖童镜港(漳湾港),中辖黄崎港(甘棠港,即白马港)。”由于官井洋“风涛难泊商舟”,“宋熙宁中,移三江口(官井洋)税场于此(黄崎镇),寻建收税亭于江浒,市易库于山冈”。 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崎镇海上贸易盛况空前。 “人烟繁盛,舟船凑集”,是一个繁华的海港。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叙长溪县灵霍乡秦溪西:大小蒦(今大获、小获)、黄崎(今下白石)、深浦(今南浦)。当时福州北上温州的沿途驿站:北岭—潘渡桥—白鹤岭—宁川驿—深浦渡—双岩岭—黄崎镇滩头渡—下杯驿—盐田驿—温麻驿—桐山驿—分水岭—温州。沿海深浦、黄崎、下邳、才良等村镇均在这条连接闽浙的沿海驿道上。

当中国进入明代时,日本人正在摆脱岛国的孤立,而且把侵扰目标盯在相邻的大陆。面对倭寇愈来愈猖獗的沿海侵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下诏:“浙江、福建濒海九卫造船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明弘治末年(1505年),把原本设在七都上白石的巡检司迁到黄崎。《明史志》第二十一地理六记载:“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属福州府。……海在南。东南入福宁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检司,后徙於县东南之黄崎镇。”从此,黄崎这座商港古镇又成为一个军事重镇。迁徙后的巡检司,依然简称“白石司”。为了区别先后两个巡检司的所在地,就以“上”“下”分别名之。因此黄崎开始有了“白石司”和“下白石”的名称。明代设福建布政使司,号称“七闽八府二军”,均属“行中书省”管。 “省白石司”简称“省司”,设有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市易司(库厅)、盐司(盐课)、巡司(镇堡)、权务(税课场)、监镇、弓兵屯。明嘉庆年建立盐运司、镇厅收税亭、塘汛(治汛、潮汛)、石寨炮楼,设河泊所管理渔课,开辟了运粮航线。“镇多人烟,有城堡,监司行部驻节于此。”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十七)卷七十三-八十宫室记述:“桂芗亭在旧市易库之北。依仁亭(上二亭俱在黄崎镇。今废。)”而且旧有驿站、江有官渡,地位十分重要。明万历县志列举鲈门港东侧:南浦、衡阳(今行洋)、麻渚(今荷屿)、渔沧(今渔江)、濑渚(今福屿)沿海村落,大都上演过许多精彩的活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内容摘自下白石知青、福建省作家郑望撰写的《闽海甘棠港-海岸下白石》

  • 责任编辑:廖诗朝     关键字: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
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