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焦点新闻 > 宁德 > 正文

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掉队

2019-04-30 08:59:17  作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吴爱莺

下党村

春至下党,鸾峰桥边,正发生着一场幸福嬗变——

低矮草房变成了砖房楼房,泥泞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定制茶园茶香四溢,蜿蜒小巷游人熙攘……作为曾经的省定贫困乡、宁德地区四个特困乡之一,寿宁县下党乡近年来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文创,在精准扶贫的大道上昂首向前。

下党村

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下党之变,印证着闽东老区之变。

闽东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1934年2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自此,在烽火连天的特殊年代里,山高林深路隘的闽东留下了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如今,硝烟散尽的闽东山海,老区人民延续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下定决心要打赢一场脱贫攻坚的持久战!

福安湾坞青拓集团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今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并对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提出希望和要求,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市委、市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发展要求,时刻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放在心上,实施“老区工作优先行动”,加大老区扶贫攻坚力度,“十三五”以来财政统筹安排对老区苏区各类补助资金规模达427亿元,为老区小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滴水可穿石,弱鸟振翅飞。

从战略思路的考量到各项政策的实施,再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激发出了老区攻坚拔寨的无限潜能——全市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革命老区村有401个,截至目前372个革命老区贫困村已经摘帽退出, 59673名老区贫困群众至2018年底已经总体上实现脱贫。历经八十多年的沧桑,闽东老区新颜再展。

产业富民道路宽

坑头茶园

春茶吐翠,茶农欢笑。暮春时节,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进入了春茶采摘的尾声,茶农们穿梭在茶园中,抢抓农时采摘春茶芽。漫步茶园中,远处青山如黛,近处茶园飘香,沁人心脾。

有“红色瑞金”之称的坑头村在苏区政策支持和区领导定点帮扶之下,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到多元、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事实上,在1998年之前,坑头村作为老区基点村虽已实现了“五通”,但由于地理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是一个典型贫困山村。

后则思进。该村依托地理优势,培育新茶、引进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成立茶叶加工厂9家。2018年茶叶产值1000多万元,村财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6000元,老区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坑头茶园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立足实际,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下足功夫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穷业”。

我市每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存量保持在3亿元以上,确保90%以上贫困群众都有稳定增收渠道。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通过创新扶贫模式,累计发动近400家农民合作社、172家龙头企业、434个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覆盖80%左右的贫困人口,其中老区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覆盖率达到95%。

馈人一金,不如授人以技。在“改穷业”的过程中,我市继续压实帮扶责任,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精准施策,持续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选准主攻方向、培育增收产业。

柘荣太子参基地

思路一变天地宽。依靠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许多长期摸不着增收门道的贫困户开启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太子参种出新生活,陈岩荣越干越有奔头。从2016年开始,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贫困户陈岩荣在乡政府的协调下,与柘参种业合作,由企业无偿提供新研发的种苗、化肥等,且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一年后收益突破7万元,顺利脱了贫。

穷山村迎来观光客,苏克强越干越有盼头。春节期间,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村民苏克强依托苏家山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在景区门口摆起了手抓饼摊,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达到8000元。

荒山坡遍结甜蜜果,李晓雪越干越有劲头。霞浦县盐田乡西胜村是晚熟葡萄种植专业村,从初种葡萄屡“碰壁”,到如今传授他人葡萄种植技术,村民李晓雪在农技专家的悉心帮助下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在宁德,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脱贫致富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新的征途。

老区新村年年好

茗洋村

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为此,我市坚持民生优先,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住房、安全饮水、用电、出行、上学、就医、养老等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又是一年春来到,耀眼的阳光铺满一栋栋林立的小楼,房前溪水潺潺,屋后绿树成排,还有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这里是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30户100余人易地搬迁户的新家,也是幸福的起点。

住进新房是幸福的开始,为了让幸福感长久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二十多年来,我市持续抓好“造福工程”这项民心工程,让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成为闽东苏区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十三五”以来,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搬迁老区群众近4万人,占总数的83%。

棠口村

81年前,闽东红军独立师在屏南县棠口村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81年过去了,昔日的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棠口村,但见百年古廊桥下清澈见底的棠溪水在静静流淌,仿古木栈道上慕名前来的游客尽情领略秀美风光,雄伟的新四军第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前孩子们正享受着快乐时光,干净整洁的巷弄里老人们正无忧地攀谈着家长里短……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老区发展的关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持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开展 “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四行动、整治铁路沿线环境等举措,建设美丽和谐乡村。

坑头村

截至目前,全市1896个老区行政村全部实现统一供电、供水,1895个老区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全市老区行政村100%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同时,我市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加快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措施。

“十三五”以来,对2400多户老区贫困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对老区贫困群众落实了医疗保险2.6万人次,减轻了负担;对老区贫困学生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8.2万人次。完成了1388户老区村国定标准贫困群众家庭集中供水,实现了老区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全覆盖”。

如今,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四向铺开,老区人民的群众告别了低矮的平房、坑洼不平的路,享受着老区村翻天覆地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

山海交响看今朝

古田大甲镇

青山葱茏,瓜果飘香;菇房林立,菌花朵朵;海上家园,渔歌阵阵;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村庄秀美,民生殷实……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春日时节,徜徉在这片红土地上,我们真切感受着闽东的沧桑巨变,山海交响、激荡人心。

“十三五”以来,全市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扶贫资金6000万元以上(2018年达到8495万元),其中8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贫困村、贫困群众;完成老区贫困群众搬迁扶贫0.95万人;在第五轮整村推进扶贫的139个省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老区村达128个,占92%。2018年,我市老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4063元,比2012年增加7151元,同比增长103.46%。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当前,我市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老区革命精神化成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激励闽东儿女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携手绘就老区发展美景。

青拓集团

福安湾坞,我市沿海老区乡镇之一,实现了从偏远渔村到“千亿小镇”的华丽转身。

去年,青拓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以1050亿元工业产值成为闽东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在此强势崛起,为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古田大甲

古田大甲,这个革命老苏区,依托日渐崛起的工业园区,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工业园区创建7年来,从开始引进企业时的追“量”,到现在的求“质”,发展已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大甲镇主动融入市委“一二三”发展战略,围绕全市不锈钢新材料、锂电新能源、铜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承接高效益项目,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现已引进26家企业,已投产18家,现新签或在建企业项目,包括宁德市华链机械有限公司、福建美佳有色金属有限公司、LNG燃气站等8个项目。

柘荣乍洋,这片革命先烈们战斗过的土地,如今将崛起一个新兴产业园区。

作为宁德市不锈钢产业新材料的拓展区,富源工业区乍洋产业园是柘荣县、乡两级今年发展的重头戏,其规划面积1508亩,一期750亩,将打造成为闽东浙南地区不锈钢精深加工生产科技示范园。投产后,可落户规上企业50多家,吸纳就业5000多人,产值可达百亿元。

回望往昔,这是一片神奇光荣的红色土地;再看今朝,这是一片熠熠生辉的发展热土。与最后的“硬骨头”作战,宁德干部群众仍须持续发力、再接再厉,闽东这只“弱鸟”终将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展翅高飞于广阔天地间。(闽东日报 记者 叶陈芬)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