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要闻 > 正文

福鼎的“海洋工厂”

2020-05-04 09:44:46  作者:廖诗雄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养殖:多元化“工厂”模式

经过一番改造后,新型渔排在福鼎全面投入使用,带来更强的抗风浪能力,渔排的布置也更加科学规范,使得海水流动更加通畅,水质更加清洁。海上养殖环境大有改善,无形中提升了大黄鱼的成活率,产量进一步提升。

“新型渔排的投入使用,加上今后防浪堤等设施的使用,将进一步加快远海网箱养殖的进程。”王朝新说,沙埕港内已有500多口渔排网箱,无法再容纳更多的渔排。现阶段,他计划逐步推广岱忂族大黄鱼品种,借助新型渔排装备向外海拓展养殖区。这个品种的大黄鱼条形好、口感好,市场价高,但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外海养殖,对福鼎的闽越族大黄鱼将是个良好的品种补充。

王朝新(左一)察看大黄鱼鱼苗长势

“水产品技术推广对养殖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福鼎市盛源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顺利说,近年来福鼎养殖户逐步推广使用天然膨化颗粒饵料或者天然海藻饵料,大黄鱼的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越。今年他发展了15000多平方米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并将养殖区从沙埕港港内逐步向港外拓展。

和郑顺利的想法一样,以海鸥水产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正计划向深远海养殖迈步。3月26日,“海峡1号”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已建成,并启运前往福鼎海域进行安装调试。“海峡1号”单柱式半潜深海渔场是目前全球首台专门为大黄鱼养殖设计制造的单柱式深海养殖装备,最大有效养殖水体容积高达15万立方米,可养殖1500吨大黄鱼。

以大海为场地,以网箱为“工厂”的人工养殖模式实现了福鼎人“耕海牧渔”的梦想。而另外一拨早已把“工厂”从海上搬到了陆地,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从露天池塘养殖、地膜棚架养殖向室内水泥池养殖逐步演化,真正实现了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离不开一系列的技术支撑。”王朝新说道,先进的工厂化养殖场地需包括可调控厂房、养殖池、水电管网系统、水质监测系统以及医药防疫系统等,是科技养殖的一项综合体。

目前,以沙埕、嵛山、店下、白琳、点头等沿海乡镇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格局,从个体户小规模养殖向公司化大型养殖模式演变,用科技力量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闽东日报通讯员 廖诗雄)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