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宁德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福安葡萄:“甜蜜果”圆了致富梦

nd.fjsen.com  2020-07-07 09:26:33 游陈娜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我来说两句

渐入炎夏,步入葡萄园内,枝头挂满鲜绿的果实,心心念念的紫色小精灵即将成熟。拨开她的外衣,眼前是水润晶莹的果肉,鼻尖是鲜甜飘逸的果香,让人忍不住一口锁定这一粒18度甜,它的完整美好浸入口齿之间,回味无穷。本是没啥胃口的夏日,有这一口鲜爽,吃饭的劲头都足了起来。

葡萄藤下硕果累累(游陈娜/摄)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这个小精灵便是这南方城市孕育的。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美誉,葡萄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亿元,产区遍布全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这座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城,是如何让葡萄飘香世界?葡萄是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现在,我们一同翻开“秘笈”。

“吃螃蟹”种出好葡萄

“南国葡萄之乡,万亩环绕赛江”。“象环葡萄”是福安葡萄的发源地,要说福安葡萄,咱得先从赛岐镇象环村说起。

赛江沿岸万亩葡萄园(吴庆堂/摄)

20世纪中期的象环,“那时候就种点水稻和甘蔗,村里人有饭吃,没菜配。用品、吃食大多是从村里的小卖铺里赊来的,等水稻、甘蔗卖出去了再还钱。”村委会主任陈锐豪回忆说。这样的“穷帽”,什么时候能摘掉?于是,1984年冬,象环村村民陈玉章等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承包耕地6亩,引种试种“巨峰”“白香蕉”“北醇”“先锋”等4个葡萄品种,且于1987年成立“赛岐镇葡萄苗圃场”。面对一片空白的葡萄栽培技术,“吃螃蟹”的人不时被“螃蟹钳子”夹住,几度不知如何继续。“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农科院果树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历时5年比较种植,确定了适应性好、抗性强、品质佳等优点兼具的“巨峰葡萄”品种。

这一步的成功,并没有深尝“螃蟹”的鲜美,陈玉章等人继续“过五关、斩六将”。福安的天气高温多雨,容易滋生病虫害,对葡萄种植极为不利。1992年,露天栽培的葡萄,出现大面积的霜霉病,60%的葡萄没有收成。“冒着大雨,运往市场,想说能不能多买些,多赚点,不曾想,连运费都赚不回来。”种植大户陈坛龙想起当时,不免感伤。那一年,村民损失惨重。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认准“巨峰葡萄”,势必将她种好。

篮筐里的“宝石”(荫亮/摄)

“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坛祥,谈起父辈的葡萄事:“我家1993年就开始种葡萄了,那时葡萄种植起步阶段,村里葡萄的收益明显高于水稻。到葡萄收获的季节,有种葡萄的都要全天候守着葡萄园,饭由家人送,晚上竹床罩上蚊帐,在园子里睡,就怕有人来偷葡萄。”这些苦,在葡萄卖出的一刻也就甜了。

已是耄耋之年的林青老同志,时任福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他见证和参与了葡萄从无到有的蜕变。他说:“《摆脱贫困》一书中,当年习近平同志根据闽东的区情,指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还谈及‘福安县后洋村抓巨峰葡萄种植就使全村人均收入达800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种葡萄能让果农脱贫致富,可以成规模的种植,我们要更深入的研究,让‘一村一品一特色’走得更远,使更多的人得益。”

象环葡萄园鸟瞰图(吴庆堂/摄)

1996年,有农户试用竹子搭建了葡萄棚,罩上塑料膜,变露天栽培为大棚栽培,从而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农业专家进一步完善竹子大棚种植,更换成钢架大棚。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补助下,葡萄种植和避雨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村民们种的好葡萄越来越多,收入也越高,不再惦记别人家的果实,餐桌上的菜色也丰富了。

扶贫扶“智”。2016年,陈贵龙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有家庭年补助、生产发展资金和孩子们的助学金等帮扶,减轻了他肩上的担子。陈贵龙十分感恩政府的帮助,他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不像他,没文化,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们争气,读研究生、读大学,他感到骄傲,相信他们的日子会比他过得好。

1  2  3  


  • 责任编辑:王予捷     关键字:葡萄,种植,福安,产业,农户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
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