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0:36:19 作者:蔡雪玲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美丽的嵛山岛 林琦墅 摄 九鲤溪畔,“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在浓浓绿意环绕下,白墙黛瓦,门庭错落,处处彰显畲族文化气息,乡村美景与村民的幸福生活完美融合,相映成趣。曾经的贫困村摇身一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据统计,去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多元。 赤溪村玻璃栈道 赤溪村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工作简报》刊登赤溪村30年扶贫历程的相关报道,写下了200多字的批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福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对下党乡乡亲们回信重要精神,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产业兴旺 填满农民“钱袋子” 今年50岁的佳阳佳山村村民林尚樟,早年在矿山务工患上尘肺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2015年,村里将他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村干部精准施策,筹集了2万多元帮他发展茶叶、黄栀子种植。如今,林尚樟不仅每年有了3万多元收入,还在造福工程政策支持下,住进了两层砖混房。 发展产业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福鼎完善低保、医疗、教育“兜底”保障措施,创新“产权改革、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数字农业、党建引领”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现行标准继续扶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309户7440人全部脱贫退出,平均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11元、比上年增长30%;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村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全部完成脱贫退出认定。 茶叶、黄栀子、槟榔芋、四季柚、紫菜……在福鼎广袤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贯穿一年四季,奏响四季增收曲。2019年,福鼎市茶叶总产量3万吨,涉茶总产值121.6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1万元;2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列入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店下、太姥山、贯岭3个乡镇列入省级蔬菜产业园产业名录;荣获“中国栀子名市”“中国坛紫菜之乡”等称号。 槟榔芋丰收 四季柚采摘 栀子花开 吴维泉 摄 万亩紫菜田 生态宜居 美丽乡村入佳境 盛夏时节,走进店下镇玉石山公园,一排排民房整洁气派,树木、凉亭、风车长廊、休闲广场等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是打好生态牌。2019年,福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3%、农膜回收率81%;250个行政村已完成改水改厕;双岳、管阳、叠石、磻溪、佳阳、白琳污水厂建成投入运行;高铁沿线完成房屋立面整治、搭盖拆除、垃圾清理和绿化美化等56个项目;集中式供水工程人口覆盖率达93.3%。 全面建立市、乡“双河长”制度,硖门溪、福东溪、双岳溪提升改造,建设安全生态水系33公里,6条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6.4%。 徜徉柏洋村,宽敞的马路、连片的别墅、工业小区、酒店超市、老年公寓、学校公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感觉走进一个现代化的大城镇。美丽家园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柏洋村航拍 太姥山、前岐双双上榜“全国千强镇”, 18个村列入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11个村获评省级卫生村,赤溪村、柏洋村上榜全省五星级农村幸福社区。 党建引领 铺就发展幸福路 在如今的福鼎,美丽转身的故事在福鼎乡村俯拾皆是。太姥山镇方家山村便是其中一个。 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方家山村把党支部建到茶产业链上,成立“方家山畲寨生态白茶合作联社”,将全村茶企、茶商和茶农捆绑在一起,对全村茶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促进传统茶园向有机生态茶园转变,提升茶叶品质,引导茶农从种茶到制茶、卖茶的转变,实现从家家种茶到抱团营销再到打响品牌“三级跳”发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759元提升到2019年的18161元。 乡村振兴怎么干?党员带头领着村民干。福鼎深入实施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更多“红色引擎”,筑牢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通过建立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开展“晨巡晚议日结”活动,实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等措施,让村干部党员在为群众解忧难办实事中,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推行“支部+产业”“支部+项目”“支部+能人”发展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广“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群共富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双增收。2019年,福鼎已全部消除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其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8.8%,超额完成年度“进五争十”目标。(闽东日报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