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福鼎前岐镇:花果香里话振兴

2025-06-30 11:14:12  作者:陈容 王婷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前岐农文旅融合催生“花果经济”

盛夏,正是瓜果飘香时,走进福鼎市前岐镇,酸甜的东魁杨梅刚卸下枝头,香甜多汁的羊角蜜便接档上市,田间地头果香四溢,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6月23日一大早,水果收购商杨老板如约来到前岐镇大岳村收购羊角蜜。这一天,他要从这里采购近5000公斤的羊角蜜。“大岳村所产的羊角蜜香甜可口、皮薄肉脆,畅销浙江苍南等地商超,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慕名前来采购。”采摘、打包、搬运上车,杨老板一边忙活着,一边向记者介绍。

羊角蜜因其独特的羊角形状而得名,在七年前被引入前岐镇种植。如今,经过多年培育,全镇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成为当地增收的“甜蜜产业”,让果农们的“钱袋子”越鼓越实,也为前岐镇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今年,农户潘兴同共种植羊角蜜、黄金瓜等水果约50亩,利用的是村里的闲置土地,由于管理得当,亩产量达到1600公斤左右。“这几天,田间收购价格每公斤约4元,预计每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潘兴同介绍。

6月下旬,前岐镇东魁杨梅采摘进入尾声。近几周,果农潘兴祥格外忙碌,他种植的100多株东魁杨梅喜迎丰收,汁多味美,吸引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今年气候好,杨梅品质高,每公斤收购价10元到12元。”潘兴祥忙碌却幸福,除了杨梅,他还种着200多株桃树、李树。和众多前岐果农一样,他用勤劳编织着丰收梦,撑起幸福生活。

前岐镇地处福鼎市东北部,与浙江苍南县接壤,其自然条件优越,加上优质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为果蔬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前岐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思逢介绍,近年来,前岐镇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运用上级政策,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牌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为果农发展特色产业筑牢保障根基。

“农业的发展,管理是关键。”吴思逢表示,近年来,他们还依托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前岐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对接福鼎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等专家资源,引进应用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果农王家福开展大棚杨梅栽种试验,规避了恶劣天气影响,还让杨梅品质和价格大幅提升;照澜村大兰果场在上级农机部门支持下,安装山地轨道运输车,解决了四季柚运输难题;薛家村建设“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果”绿色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先行先试的探索中,前岐镇特色农业的创新活力持续奔涌,一个个“一村一品”的生动实践不断串联起乡村振兴的璀璨图景——

柯湾村利用100万元省级专项补助经费,对水蜜桃核心产区过海石沿线环境和生产配套设施进行整治提升,并寻求专业团队打造出“村官直播基地”,辐射带动全村乃至前岐镇特色果蔬、农副产品销售,2024年直播销售额达15万元,助力打造前岐“花海果乡 锂电小镇”特色农产品品牌矩阵。

照澜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群众种植水蜜桃、东魁杨梅、红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开拓农特产品新销售渠道,推动水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2.6万元,其中果农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

西宅村创新应用党支部领办“一村一品”,加强苦柑种植规范化管理,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助推优质农产品“出圈”热销,在收获采摘季,开展“我在前岐有棵果树”“亲子采摘节”等活动,充分挖掘品牌影响力,带动西宅苦柑平均单价上浮20%。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前岐镇如今已构建起四季柚、东魁杨梅、苦柑、水蜜桃、羊角蜜等十多种特色水果共生共荣的产业体系。这些“四季不断档”的水果,以全镇10573亩的种植规模和15389吨的年产量,让前岐镇“花海果乡”“水果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乡村游”兴起,柯湾、照澜等村敏锐捕捉机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巧妙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创新花旅、果旅模式,吸引青年返乡创办文旅项目,形成茶咖、烧烤、亲水乐园、果园采摘游等文旅业态,实现了从“卖水果”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水果品牌增值、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区域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让前岐这个‘花海果乡’以更立体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前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世銮说。(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