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09:20:00 作者:李广 李郁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盛夏八月,福安大地瓜果飘香。潭头镇的晒场上,五彩斑斓的李干、柰干铺陈如画,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定格“晒秋”美景;溪柄镇的“笋王争霸”赛场上,硕大鲜嫩的绿竹笋角逐桂冠;赛江沿岸的万亩葡萄园里,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客商云集采购繁忙。这火热的丰收景象,正是福安特色果蔬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更鼓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 古法晾晒,“晒”出金色产业 8月13日,福安市潭头镇缤纷晒果场一派繁忙。果农们正抓紧晴好天气,翻晒着色泽诱人的芙蓉李干和油柰干。色彩斑斓的晒场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成为福州、宁德等地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的“晒秋”绝景。 作为全国闻名的李果产地,潭头镇素有“芙蓉李之乡”美誉,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50多年前,并于2013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当地果农深谙古法加工之道,精选上乘鲜果,经“摇青、洗果、摊晒、腌渍、焙李”等多道工序,匠心制作高品质果干。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严格的品质把控,潭头果干风味独特,备受市场青睐。 目前,潭头镇芙蓉李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量高达2.24万吨。除了鲜果销售,精深加工成优质蜜饯(部分出口)成为重要增收渠道。近年来,该镇通过举办李花文化旅游周、芙蓉李采摘节等活动,持续擦亮品牌,进一步拓宽销路。果农王长铃高兴地说:“去年做了4000斤左右(约40担),收入4万多元。今年行情好,准备多做点李干,增加收入。”据统计,2024年,潭头芙蓉李产业产值近千万元,同比增长约7%。 绿竹之乡,“赛”出产业活力 7月17日,2025福安绿竹笋“笋王争霸赛”在溪柄镇黄兰村火热上演。大赛由福安市竹业协会和林学会联合主办,共收到全市种植户选送的39个优质样品。 由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福安市林业局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从笋体形状、外观质量、头部直径、笋肉硬度、笋重、笋种等六项指标进行严格评选。最终,溪柄镇黄兰村薛文平凭借一株重达1.26千克的优质绿竹笋,荣膺本届“笋王”。 福安素有“中国绿竹之乡”的美誉,绿竹种植历史悠久,以“甜、脆、嫩”的优良品质和高产特性闻名全国。福安市现有绿竹种植面积达3700公顷,覆盖23个乡镇,年产鲜笋约1.2万吨、竹材约10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溪柄镇黄兰村、白沙村及城阳镇占洋村、化蛟村等核心产区,绿竹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地近90%的村民参与种植,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50%以上,地位举足轻重。 “家家户户都种绿竹笋,多的十余亩,少的也有两三亩。从农历四月底破土,一直挖到八月中秋,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4000元至5000元。”黄兰村绿竹笋合作社的谢玲芳介绍,绿竹笋是当地村民种植业中最大的一笔收入来源,每年的绿笋季也是村民最繁忙的时节。 冷链电商,“链”接广阔市场 7月中旬,以“葡香福安,甜蜜共富”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福安葡萄采摘季在赛岐镇象环村甜蜜启幕。盛夏时节,赛江沿岸万亩葡萄园迎来丰收,果实累累,香气四溢。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带着专业团队,纷纷前来包片采购。 随着乡村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象环村葡萄的销售半径大幅拓展。果农们突破传统线下交易的局限,通过多种线上平台直接对接终端客户,实现“优果优价”。今年上市季,村里葡萄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15元左右,而通过冷链物流直达消费者的精品果,售价可达每公斤20元。 今年,福安市引入全国首款农业产区无人揽收车,并规划了5条运输路线,覆盖多个乡镇,全程最远距离达30公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果农提供了便捷服务,也为福安市果业电商发展注入新动力。 福安葡萄产业的质变,始于2016年7月——全国首条巨峰葡萄冷运专线在象环村开通。“自此,福安葡萄真正打通全国销路,果农全面实现降本增效。”首批引进冷链服务的福安果之道公司负责人陈海滨介绍,冷链物流彻底改变了果农“坐等收购”的被动模式。如今,他们只需手机下单、村口寄件,与传统物流相比,破损率降至15%以下,综合发货成本下降40%。福安探索的“冷链+电商+标准化”模式,其成功经验已被天津等全国多地葡萄产区借鉴,无形中推动了全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升级。 如今,福安葡萄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种植面积超8万亩,覆盖18个乡镇139个建制村,年产量达12万吨。葡萄产业已成为福安农业闪亮的“金名片”,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核心引擎。其创新物流模式的价值亦获高度认可,2025年,中国农学会将“福安葡萄物流创新模式”定位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工程。(闽东日报 李广 李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