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10:57:54 作者:周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东南网10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周涛)“妈妈你看,我会拼小鱼了!”在宁德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的感统训练室里,5岁的乐乐(化名)正专注地将彩色拼图组合成鱼形,这是她经过半年康复训练后首次完成认知任务。 看到孩子的进步,乐乐的妈妈李女士眼眶湿润:“孩子刚确诊孤独症时连眼神交流都不会,现在不仅能模仿动作,还会主动分享玩具了。”这个改变,得益于宁德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评估-诊断-治疗-康复-教育”五位一体模式的持续赋能。作为福建省唯一实现特殊教育与康复治疗深度融合的特色科室,该科室近期完成硬件升级与团队专业化建设。 康复医院互动室。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据科室主任陈小燕介绍,今年新启用的卡通主题训练区已配备数据化感统评估系统、沉浸式社交训练平台等先进设备,而分科细化的OT(作业治疗)、PT(物理治疗)、ST(言语治疗)团队,则通过三元课程体系实现精准干预。 角色扮演小屋,培养社交能力。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我们就像给孩子定制‘成长地图’——用海洋球池改善肢体协调,通过角色扮演培养社交意识,借助音乐律动调节情绪。”陈小燕特别提到,科室选派骨干赴省儿童医院进修后,弥补了我们感觉统合训练的短板,同时使我们的言语语言治疗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音乐律动调节情绪。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8岁的阳阳(化名)曾是典型“星星的孩子”,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后,其父亲张先生一度陷入绝望:“孩子总重复拍手动作,拒绝任何触碰。”在科室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干预后,阳阳不仅建立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更在趣味运动会交往训练中主动牵着治疗师的手完成接力跑。 “最惊喜的是上周家长开放日,他第一次当众叫了声‘老师好’!”张先生展示着手机里儿子手工课上制作的黏土作品,这些成果背后是科室独创的“行为-情绪-认知”阶梯式训练法。 康复治疗师陪伴中。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面对特殊儿童康复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双重困境,宁德市康复医院通过“残联补助+医保报销”政策组合为家庭减负。据介绍,该院现行惠民政策包含:0-17岁患儿可申请残联每年1.7万至2万元的康复训练补助,同时叠加医保特殊病种6万元的年度报销额度,双重保障下患儿家庭的实际自付费用大幅降低,有效缓解了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 康复医院治疗室。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我们正申请省、市级AAA康复机构资质,未来将通过医联体建设把优质资源辐射到县域。”陈小燕透露,下一步将准备开展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学习困难儿童训练营,召募一批学员,争取多元化开展延伸服务。 宁德市康复医院以“评估-诊断-治疗-康复-教育”五位一体模式为基石,不仅为孤独症儿童构建了科学干预的闭环,更通过硬件升级、技术精进与政策普惠,让“星星的孩子”在包容与专业的环境中逐渐融入社会。未来,随着资质申报和医联体建设的推进,该模式有望惠及更多特殊需求儿童,真正实现“康复一个孩子,温暖一个家庭”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