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宁德频道首页 > 福安新闻 > 正文

描绘富美乡村新画卷

——福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纪实

nd.fjsen.com  2019-07-03 10:46:09 来源:闽东日报  我来说两句

翠竹如海,绿影婆娑。

6月29日,福安第七届绿竹笋文化旅游节在福安溪柄黄兰村热闹开场。以笋为媒,四方游客共庆丰收。

第七届绿竹笋文化旅游节在溪柄镇黄兰村举行。

福安种植绿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全市现有绿竹面积6万亩,年产绿竹笋10万吨,竹材15万吨,产值达1.6亿元,共有约3万多户林农参与绿竹生产,溪柄镇、城阳镇绿竹产区的村庄更是有90%以上农户种植绿竹。

一棵竹,富了老乡、美了村庄。像这样产业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福安不胜枚举。

时下福安,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最热切的期盼、最动人的梦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福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一轴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这片沃野上徐徐展开。

产业引领

打造富裕乡村

“苏阳红”,从树上红到了网上。这是今夏福安赛岐镇苏阳村杨梅创下的佳话。

苏阳村,福安农业人口最多的行政村。28年前,苏阳果农从浙江引进被誉为“杨梅王”的东魁杨梅,至今,村里的杨梅种植面积已逾3000亩,成为闽东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基地。苏阳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有杨梅,如今苏阳杨梅单株最高产量达75公斤,亩产人均收益1万元至1.5万元,全村每天出货量30吨左右,采摘期约半个月。多年来,苏阳果农专注品种培育,苏阳杨梅的品质、口感逐年提升。由于杨梅效益高,种植区已从苏阳村辐射至周边十多个乡村。

一棵杨梅红了一个村,一个蜜桃甜了一个村,一串葡萄富了一个村……这样特色产业支撑富民兴村的故事,正在福安不断涌现。

喜摘葡萄。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精心培育、久久为功,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福安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着力构建“535”发展模式,即搭建领导聚合平台、园区示范平台、国企龙头平台、创业引领平台、利益联接平台等五个平台,完善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引领、技术下乡、金融服务、品牌打造五大支撑,不断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企业化和信息化,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结构,福安已培育形成“2+N”特色产业体系,即以茶叶和葡萄为主的果业、畜牧、水产、林竹产业等。全市现有茶叶面积30万亩,葡萄面积7万亩,水蜜桃、芙蓉李、杨梅、脐橙等水果面积12万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2.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3元,增长9.7%。

赛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赛江沿岸的“葡萄海”)。

以“一区两园”建设为抓手,福安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初步建成赛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溪柄和松罗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带动白云山生态观光休闲区、溪潭生态休闲采摘区、社口茶叶加工区、赛江两岸绿竹丰产区、范坑油茶主产区、溪尾、下白石水产健康养殖区、甘棠茶树育苗繁育区等八大特色聚集区建设,基本形成“多乡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发展格局。

“民富中心”遍地开花,106个农村淘宝服务站,2000多家农产品网店,促进优质农特产品线下线上营销;104家农业龙头企业,169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创业指数居宁德全市之首;2件中国驰名商标、11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证明商标,“坦洋工夫”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福安巨峰”“穆阳水蜜桃”品牌荣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产业支撑。

1  2  3  


  • 责任编辑:吴爱莺     关键字:福安 乡村振兴战略 工作 纪实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
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