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古田溪边村:古韵润千年 文明绽芬芳

2025-07-16 10:31:32  作者:周士轩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盛夏七月,走进古田县鹤塘镇溪边村,沿着蓝溪穿行于古厝与廊桥之间,感受宁静与祥和。经过蓝溪桥,纳凉的村民们向记者赞叹道:“如今,推开家门就是干净的村道和清澈的小溪,我们的古村真是越来越美了。”这份由衷的赞叹,正是溪边村近年来蝶变新生的生动注脚。

溪边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三千年前便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村内至今留存商周古遗址。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曾于蓝溪书院设坛讲学,“朱熹一日教九斋”的佳话流传至今,其赠予陈氏的赞言仍珍藏在宗祠内,无声诉说着文脉绵长。

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溪边村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村庄焕发生机活力,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传统古村落、全国森林村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溪边村“蓝天碧水青山常在”的生态画卷,源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该村聚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公路拓宽、污水处理等工程,并精心建设凤凰山、太极、印石三座森林公园,全力守护古树名木资源。同时,修建防洪堤,做好河道清淤工作,科学投放鱼苗10万尾,着力构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为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带动。溪边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网格化+门前三包”环境治理模式。有效凝聚村委会、群团组织合力,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组织志愿者投身环境综合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步入蓝溪红酒业有限公司酒厂,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踩曲、晾曲等传统工序。该企业坚守祖传酿造技艺,精选手工秘制红曲、生态糯米、天然弱碱性高山泉水等上乘原料,匠心酿制窖藏精品“陈峭老酒”,成功打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科技示范基地”,为弘扬福建红曲酒文化注入动能。

在积极培育酿酒、制曲、药材加工等“乡村工匠”特色产业的同时,溪边村还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种植,精心培育“清梅占”等茶叶品牌,有效拓宽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渠道,夯实了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溪边村高度重视以文化人,创办村老年大学,开设舞蹈、器乐、书法等多元课程,定期举办诗词书画摄影创作活动,为村民搭建起互动学习、传承文化的优质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沃土焕发活力。在孝老食堂里,普法志愿者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向老年人普及防范电信诈骗、法律援助等知识,倡导文明理性化解矛盾纠纷,有力推动法治精神融入基层、深入人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和群众法治素养。

环境整治展新颜,产业发展促振兴,文化铸魂传薪火。展望未来,溪边村将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村镇建设成果,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让千年古村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光。(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周士轩)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