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09:55:36 作者:赖清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当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多种海产品在盐碱地里茁壮生长,位于贺兰山麓、黄河之畔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改变了盐碱地“荒漠”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了“渔场”。一群来自宁德师范学院闽东特色水产养殖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把“海鱼陆养”科研成果带到了西北内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闽东特色水产养殖实验室黄伟卿团队在宁夏构建了“海鱼陆养”盐碱渔业养殖模式,首次开展了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斑节虾、黄鳍鲷等多品种试验养殖,在盐碱地上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该项目被福建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公室列为《2024、2025年闽宁协作重点工作任务》,助推“闽宁协助”发展。 宁德师范学院海洋学院副教授黄伟卿师从“大黄鱼之父”刘家富,2014年便基于大黄鱼广盐性的生物学特性,带领团队开展大黄鱼低盐养殖新技术的研究,创新研发了“低盐驯养技术在大黄鱼繁育上应用及产业化”,首创了大黄鱼室内工厂化养成,并应用于大黄鱼养殖增殖中,这项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同时,也为大黄鱼在内陆盐碱地实现养殖繁育起到了关键作用。 “项目伊始,面临鱼苗长途运输、盐碱水环境处理和养殖尾水治理、在当地人工繁育等难题。”黄伟卿表示,福建至宁夏路程2000余公里,运输前的停饵时间、应激训练、免疫增强和运输方式的选择都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鱼苗大量死亡,2023年11月首批运往宁夏的鱼苗便由于各种原因损耗过半。面对挫折,他的团队反而愈加坚定要攻克难关的决心,针对现有大黄鱼长途运输存在的应激以及成活率不高等问题,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们日夜攻关,经过1年多的研究,首次突破了大黄鱼等水产动物长途长时不换水运输工艺。目前,该技术针对全长5厘米的小规格苗种,运输成活率达95%以上;体重100克至200克大规格苗种,运输成活率达75%以上。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攻关,也离不开产业人的坚守。郑长冰是闽东特色水产养殖实验室派驻宁夏项目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项目一线。“内陆工厂化养殖条件和海水网箱养殖各种因素相差都很大,我必须时刻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向学院实验室汇报。”郑长冰表示,为了项目的推进,实验室与产业公司共同努力,期待有朝一日,能让宁德大黄鱼在当地实现全人工繁育,为企业、养殖户带来更大效益。 产教融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闽东特色水产养殖实验室相比其他实验室更注重实践,着重培养进入社会马上就能上岗就业的应用型人才。”谈到培养学生,黄伟卿的回答充满自信。据悉,目前宁德师范学院海洋学院及实验平台共计培养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8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1件;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6项。 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论文到发明成果,宁德师范学院正在探索形成“科研课题—双创训练—竞赛孵化”的递进式创新培养体系,推动越来越多实践型科学人才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为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闽东日报记者 赖清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