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 查信宝平台
滚动新闻:
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 宁德卫生健康新闻网 > 正文

闽东医院:AI精准护航 花季少年挺直脊梁

www.fjsen.com 2025-08-20 15:39:21 陈武桂 凌广烽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20日讯(通讯员 陈武桂 凌广烽)近日,宁德市闽东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在人工智能(AI)技术全程辅助下,成功为一名患有重度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NF1)的14岁宁德少年小徐实施了高难度脊柱矫形手术。术后仅7天,小徐便在支具保护下独立行走出院,身高增加了3厘米,重拾生活信心。

一年前,小徐的脊柱开始出现异常弯曲,虽经支具治疗,畸形仍在快速进展。就诊时,他的脊柱已扭曲成恐怖的57°“S”形侧弯,右肩胛骨高高隆起,胸廓旋转严重压迫心肺功能。若不及时干预,畸形将持续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截瘫。7月初,多方了解后小徐父亲最终求助了宁德市闽东医院脊柱外科刘成招主任医师团队,刘成招接诊后对小徐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面对小徐复杂的病情,刘成招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赵杰教授进行深入评估,确认手术指征的同时,也明确了三大手术难点:一是置钉如履薄冰。椎弓根发育不良伴旋转,直径仅 3.5mm,与最小型号的螺钉大小相当,徒手置钉易穿破皮质;二是矫形难度巨大。需一次性矫正 57°主弯,同时保持躯干平衡,并且避免造成神经损伤;三是感染风险增加。神经纤维瘤皮肤病变显著提升切口感染风险。

术中机器人辅助手术

为确保手术安全精准,刘成招团队组织了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会诊(MDT),并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决定借助“天玑”骨科机器人、3D 打印技术与术中全程神经监护等多项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为小徐实施全程 AI 辅助的 T4-T12 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

术前术后对比

脊柱畸形矫正术被公认为脊柱外科领域技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综合国内外多中心数据,其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25%–35%,其中神经系统损伤(包括暂时性或永久性截瘫、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 0.3%–17.6%。

3D打印及手术规划报告

陈武桂博士总结患者资料,依托院士工作站及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平台,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赵杰教授开展线上讨论,确定了精准手术方案及风险评估预案。

依托闽东医院骨科3D打印中心,依据 3D-CT 建立 1∶1 数字模型,让医师团队、患者家属对于脊柱畸形的严重程度及风险实现了“可触摸式”了解。术中依据3D手术规划报告,通过机器人导航系统将螺钉置入误差控制在 0.5毫米以内,严格根据规划顺利置钉18枚,置钉时间显著缩短。而术中连续 SEP/MEP 监测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实时预警神经牵拉风险,极大减少了神经损伤风险。其中,麻醉团队采用了术前自体预储血回输,减少了净失血量,实现了异体血“零输入”。

术后仅 7 天,小徐在支具保护下独立步行出院,得益于精准的术前规划与AI技术的强力支撑,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一个月复诊,小徐恢复迅速,脊柱侧弯得到有效矫正,体态显著改善,身高增加3厘米,脸上重新焕发了笑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赵杰教授远程阅片后高度评价,该手术术前评估完善,矫形策略科学,尤其在机器人辅助下于狭小椎弓根内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置钉,技术精湛。为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弯这类复杂畸形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优秀范例,值得在多中心推广。

刘成招主任医师特别强调,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脊柱畸形分为进展迅猛的“营养不良型”和易被忽视的“非营养不良型”。前者椎体呈楔形、扇贝样变,进展迅猛;后者影像学表现与特发性侧弯相似,常被忽视。“非营养不良型”在患儿骨骼生长期仍会进展,当Cobb角(侧弯角度)>50°时即有明确手术指征,拖延将导致畸形加剧和胸廓功能严重受限。  

脊柱畸形在发育青少年人群中的占比高达10%,家长若发现孩子双肩不等高,脊柱中线偏移,在弯腰双手摸脚尖的情况下出现双侧肩胛骨不平衡,应尽早就诊脊柱专科门诊。

责任编辑:王予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宁德卫健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