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保肢难题 宁德市闽东医院运用“骨膜牵张术”激发人体自愈潜能再造血管
东南网10月31日讯(通讯员 林俊)近日,宁德市闽东医院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团队成功运用“侧方骨膜牵张术”,为一名因严重下肢动脉闭塞濒临截肢的患者带来新生。该技术摒弃传统血管搭桥或介入治疗思路,创新性运用“张力—应力”法则,通过精准牵拉骨骼激发人体自愈潜能,促使肢体自然再生全新毛细血管网络,构建“生物学旁路”,成功保全患者濒危肢体。
今年61岁的患者邱大爷,患有多年糖尿病并长期吸烟。一年前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近两个月病情加剧,发展为静息痛——即使不活动也持续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经多家医院诊断,确认其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糖尿病足”。血管造影显示,其膝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已完全闭塞,足部远端血管条件极差。

调节螺钉
入院时,邱大爷右足皮肤紫绀、冰凉,足趾部分区域已发黑坏死,属肢体坏死前兆。按照常规治疗方案,极可能需进行高位截肢。

术前
面对这位常规治疗已无通路的患者,科室组织全科讨论。“患者处于重症下肢缺血的终末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极限保肢。”郭卫中主任医师表示,既然主干血管阻塞,就要设法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术后
经全面评估,团队决定实施创新的侧方骨膜牵张术。林伟民副主任医师阐释,这项技术源自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原理。通过对骨骼(包括骨膜、骨髓)施加持续、稳定的缓慢牵张力,不仅能促进骨骼生长,更能激活多种生长因子。
林伟民进一步说明,机械牵张相当于在缺血组织中播下生机。它能强力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物质的分泌,促使机体在牵张区域的骨骼、肌肉及皮肤组织中大量萌生新的毛细血管与微小动脉,形成全新的血液供应网络,这就是牵张诱导的血管再生原理。
确定手术方案后,团队为邱大爷实施右小腿胫骨侧方骨膜牵张术。术后进入关键的牵张期,在专业指导下,每日三次精准调节螺钉,实现每日一圈的骨膜牵开。
“牵拉力度必须精确把握。过度会导致组织损伤,不足则无法有效刺激。”林伟民强调。
在为期三周的牵张过程中,护理团队精心维护创面,严防感染;医疗团队密切监测足部血运变化。
治疗开始后第三天邱大爷自觉脚部“针扎样”静息痛减轻。随后,护士发现其原本冰凉的足部温度回升,肤色由苍白转为红润。至第三周,足趾原发黑坏死区域竟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末端血运明显改善。
拆除牵张装置后,邱大爷接受植皮手术成功闭合创面。血管影像检查显示,其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形成了密集的“烟雾状”新生血管网。这些“生物旁路”有效绕过了闭塞的主干动脉,将血液重新输送到足端。
林伟民总结,侧方骨膜牵张术的成功,是医院在多学科协作、攻克疑难重症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为那些失去传统血运重建机会、濒临截肢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生物学”保肢选择。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化被动为主动,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实现组织(血管)的“内源性再生”。宁德市闽东医院将继续深化对该技术机制的研究与应用,为更多饱受缺血性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疗宗旨。




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