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霞浦:以人才“活水”润泽振兴沃土

2025-11-16 08:55:23  作者:周士轩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近年来,霞浦县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在外乡贤返乡创业,有效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走进古县村,田畴广袤,阡陌纵横。富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朝志穿梭其中,不时与往来农户亲切交谈。返乡深耕十余年的他,于2023年受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返乡之初,孙朝志发现当地农户大多沿用传统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效率不高、销路不畅。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他率先在自家农田开展机械化试验,引进无人机、插秧机等设备进行示范作业。“机械化种植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十天左右的工作量,村民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孙朝志说。

受聘以来,孙朝志积极推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为核心的农业“五新”技术,提升村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配套推动冷链仓储建设、销售渠道拓展等,累计帮助古县村、沙塘里村销售农产品超5000吨,育种、翻土、收割等服务辐射宁德及周边地区,推动智慧农业在乡村落地生根、惠泽更多农户。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霞浦山海相拥、滩岛相映,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畲族文化、诗歌文化等资源。

“我想绘制出‘陶瓷上的霞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我的家乡。”霞浦制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胤翔说。2016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就读期间,他萌生了将陶瓷技艺与霞浦海洋文化相融合的创意,并在毕业作品中付诸实践,获得导师肯定。毕业后,王胤翔返乡创办映象陶瓷艺术品工坊,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家乡传统制陶技艺。

经过拉坯、上釉、烧制等反复尝试,王胤翔成功在陶瓷肌理上再现霞浦滩涂的独特景致,于泥火交融中定格家乡之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类展会与赛事中亮相,得到好评,并作为特色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成为游客喜爱的霞浦伴手礼。如今,清代聂璜所著的《海错图》成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这部图谱保存了大量霞浦的海洋鱼类、渔业和文化资料,令他深受启发。“目前已完成十幅《海错图》系列陶瓷作品,用陶瓷釉面表达国画技法虽具挑战,却是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实践。”王胤翔说。

在江边村的柒月畲族工作室,林丽婵同样以匠心传承畲族文化。她巧手制作畲族头饰,点缀银链红绫,并通过工坊展示、电商销售等方式,让畲族文化真正“活”在设计中,以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据悉,霞浦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已实现乡镇全覆盖,人才服务涵盖机械生产、水产养殖、乡建乡创、农技推广、文旅推广等10余个领域,为村财增收和乡村业态丰富注入持续动力。人才扎根乡村,既需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也离不开安心创业的良好环境。下一步,霞浦县将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人才与乡村实现更深层次的“双向奔赴”,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闽东日报记者 周士轩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