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8月6日,寿宁县下党乡沸腾了,乡亲们敲锣打鼓,奔走相告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骄傲、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间。就在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资 讯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

即时 | 2019-08-07 08:24

下党乡乡亲们自发组织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表达感谢总书记的深切厚爱。杨超异 摄

下党村街景。吴通华 摄

东南网8月7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邱丽娟) 夏日的寿宁县下党乡,蝉鸣阵阵,草木葱茏。习近平总书记4日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喜讯传来,下党乡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党员干部们备感振奋。

下党乡地处闽浙两省交界处的大山深处,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特困乡,所在地通往四处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直到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下党乡的深度贫困牵动着总书记的心。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推动发展,开启了下党脱贫致富的历史征程,也给他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深刻记忆。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寿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昔日的“五无”特困乡,如今已焕然一新。如今的下党,已经从原先闭塞落后的穷乡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6日下午5时许,下党乡乡政府会议室里,党员干部群众们屏息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

一遍,两遍,掌声响起,经久不息。听到信件内容的那一刻,下党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们心潮澎湃,振奋不已。

半个多月前的7月14日,一封由6名党员干部群众代写、寄托着全乡人民深情的书信,辗转千山万水,将下党乡脱贫致富的喜讯报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信中,他们深情回忆了当年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情形,报告了下党乡在党的好政策下,全乡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部脱贫了,同时他们还在信中盼望总书记能抽空回下党走一走,看一看。

书短情长,字字暖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为寿宁下党村古民居。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听完总书记的回信,下党乡乡长项忠红一个字一个字的将这句话刻进了心里。

“我们一定要遵循总书记的嘱托,把它当作下党发展新的起点,立足青山绿水的优势,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美丽乡村游,让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项忠红说,我们一定要把下党乡建设好,发展好,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殷切勉励。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习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奔向下党乡的田间地头,振奋了这个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迅跑的老区。听闻喜讯,乡亲们自发组织,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表达感谢总书记的深切厚爱。

图为下党乡下党村古民居。吴通华 摄

“总书记的回信,是鼓励也是鞭策。”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祖说,收到总书记给下党乡群众的回信后,振奋人心,倍感鼓舞,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下党村目前有1341人,农民人均收入13605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下党的生态环境,发展好茶业、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带着村民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努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

“30年了,总书记仍然想着我们,勉励我们,我们一定不能辜负总书记的厚爱与深情,立足家园创实业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14年就返乡创业的青年王明秀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后激动万分。

“我已经把总书记的回信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身为下党村的一分子,我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王明秀说,他在下党乡经营着一片680多亩的扶贫定制茶园,目前,有超过180户农户加入其中并受益。

近年来,下党乡立足资源优势,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富民、生态立乡的发展之路。

茶叶是下党乡的主导产业,要“造血”就要从茶产业入手,从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茶叶入手。下党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考查,策划推出“福山水”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从以前卖茶叶转变到租茶园,创新打造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模式。今年58岁的返乡村民王明江就是享受扶贫定制茶园红利的一员。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倍受鼓舞,我要一步一个脚印,靠山吃山,稳稳地过上幸福的日子。”2015年初,王明江和他的儿子一起加入下党蓉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叶加工厂上班。父子在茶厂做包装,年工资收入8万多元,自家的5亩茶园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在两年多时间里,王明江一家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还住上一座四层砖混结构新楼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村民王光朝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幸福下党乡,难忘习总书记。”今年71岁的王光朝是给习总书记写信的6名党员群众中的一员,如今他在下党村经营着一家名为“幸福茶馆”的茶馆,年收入3万多元。40多年来,老王种田、种地,卖茶叶、卖农产品……到如今经营“幸福茶馆”,亲历了从贫困潦倒走向今天的幸福生活。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地直18个部门领导来到了下党,现场办公解决发展难题。王光朝就是当年为习近平一行挑解暑凉茶的志愿者之一。

看到习总书记的回信后,老王激动不已:“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让我倍受鼓舞,作为下党乡的一份子,亲眼见证了下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原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总书记日理万机,没想真的给我们回信了,而且还这么快。”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说,得知习总书记在百忙之际给乡亲们回信,我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的感恩。30多年前,下党乡还是一个“五无”贫困乡,在总书记的挂念与关心下,如今的下党发生了巨变。我们就想这把这些喜讯告诉总书记,便写下了这封信。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把下党建成山清水秀、村美民富、宜业宜居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下党,慕名前来考察、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也纷至沓来。原本沉寂冷清的村落悄然间热闹起来,沸腾起来!

2018年,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7万人次,村民直接增收800多万元。几年来,下党村继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后,2016年又被评为首批“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近日,下党村又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

夕阳西下,漫步在下党乡村道上,青山如黛,山涧清澈,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鸾峰廊桥飞架两山之间。从30年前的“五无”特困乡到如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明星乡”,这个曾经给习总书记留下“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深刻记忆的贫困山乡正按着总书记的嘱托,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总书记的回信让寿宁下党乡沸腾了

即时 | 2019-08-06 17:20

习近平总书记4日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总书记的回信引发热烈反响。请看福建日报记者从前方发回的报道——

下党村支书王明祖: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收到总书记给下党乡群众的回信后,振奋人心,倍感鼓舞,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祖说,下党村目前有1341人,农民人均收入13605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下党的生态环境,发展好茶业、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

下党村村民沈有中: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激动万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激动万分,身为下党村的一分子,我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下党村村民沈有中说,从网络上看到总书记的回信,他便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并告知在家里的亲朋好友。

2012年大学毕业后,沈有中便走出大山,辗转于广东及省内各地经营超市,几年来小有所成。他时常会返回下党,与亲朋好友唠唠嗑,了解村里最新的变化。看到下党日新月异的改变,他是甜在心里,乐在嘴上,今年还诞生了返回乡里创业的想法。“接下来有机会的话,我会回村里从事茶叶等相关产品的运营开发,争取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对于未来,沈有中信心满满。

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全文)

即时 | 2019-08-06 15:10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日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习近平表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习近平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近日,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全文

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

来信收悉。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

2019年8月4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个地处偏远的闽东小山乡,为何能让总书记这样牵挂?一段尘封往事,蕴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一篇《福建日报》2014年头版刊发有关扶贫的报道——《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近平同志当年深入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资料照片)

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在闽东,他曾披荆斩棘步行两个多小时,深入寿宁县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这是让总书记深情难忘的一段经历,更是激励广大干部心系百姓、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榜样力量——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刊发于2014年5月12日《福建日报》,本文有删减)

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20多年前在寿宁县下党乡的调研往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个地处偏远的闽东小山乡,为何能让总书记这样牵挂?一段2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蕴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1)记忆

驱车从寿宁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区公路前往下党乡。一路上,青山如黛、满目苍翠,灌木丛中散落的杜鹃花不时映入眼帘,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下党。

在村头,只见修竹溪水清澈奔流,一座造型古朴的廊桥飞架两山峡谷间。离桥不远处,一条曲曲折折的石径从山上蜿蜒而下。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鸾峰桥。它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桥长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国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屋桥。当年,习近平同志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这座廊桥就见证了这一段难忘的历史。

记忆重回多年前的下党乡——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当空,酷暑难耐。

寿宁县下党乡,与鸾峰桥相望的文昌阁边,一群人从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走下来。他们头戴草帽,汗透衣背,风尘仆仆。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地府’来了!”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欣喜异常。

“当地百姓管地委书记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本地发音。”25年前的这一幕,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历历在目,“习书记一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们自发摆出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

寿宁县地处偏远,明代写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就曾在这里当过知县。当年,冯梦龙从家乡苏州到寿宁去上任足足走了半年,足见当时行路之难、所在之偏。

下党乡则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所在地通往四处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直到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下党之行,是习近平为了兑现承诺而来。

下党乡1988年才成立。1987年10月,杨奕周、刘明华等四名干部受命筹建下党乡,这里的贫困、闭塞程度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刘明华回忆说,由于没电,村民晚上只能点蜡烛、火篾。公路不通,山路难走,小贩们挑货进山都不敢进液体货物,怕一不小心摔碎,血本无归。因此,这里不少人连酱油都没有见过。没有校舍,孩子们只能在庙里上学,正所谓“学生与菩萨同堂,念书与念经同声”。一年里难得放一场电影,放完后一堆孩子都跑到电影幕布背后,想捡电影里射出的子弹壳。

1988年元月,下党乡正式挂牌成立。乡领导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进出乡里的通道,如何让百姓摆脱贫困。

1989年6月,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的杨奕周在参加宁德地委工作会议时,站起来“放炮”: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习近平当场跟他约定,一定要去下党一趟。

“我们以为习书记只是口头答应,可能不会来。”刘明华说。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就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前来下党乡现场办公。

这天6点,天刚蒙蒙亮,习近平一行就乘中巴车从县城出发,约9点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这里离下党乡所在地下党村还有7.5公里,不通公路,大家就下车步行。

当地给他们准备了草帽、毛巾、木杖,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间古道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习近平一到下党,顾不得休息,就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乡党委工作汇报后,他说下党乡条件很差,干部群众很辛苦,并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门、寿宁县负责人优先考虑下党的建设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解决实际困难。

下党乡党委、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午饭时,习近平一行移到鸾峰桥上用餐,简陋的饭桌、椅子就摆在廊桥上,边吃边谈。午饭后,稍作休息,习近平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午饭配的是乡下人吃的青菜、小笋、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刘明华回忆。

下午3点,习近平一行离开下党村,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途经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临近的芹洋乡溪源村。

一路上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他们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抵达芹洋乡时,已是夜幕降临。直到晚上8点左右,习近平一行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第二天,习近平在寿宁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下党乡帮扶工作是重要议题,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乡干部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都在想怎么用好这些钱。”刘明华回忆说。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此次下党之行。

因为这一次践诺之行,下党乡成了习近平心中的牵挂。他先后3次去下党乡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

仅仅几天后,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了下党乡。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灾情严重。26日,习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受灾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当时,芹洋乡溪源村到下屏峰村的路基被洪水冲毁,基本看不到路坯,大家只能沿着坑坑洼洼的河道岸边向上游跋涉,时不时还要过独木桥,踩着石头当垫脚。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省交通、财政、民政、老区、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再次来到下党乡。“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习近平说,“我离开宁德之后,跟下党还有联系,老杨(奕周)经常来找我,跟我讲下党的情况。”

习近平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灾后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桥建设,并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在他的协调下,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由省交通厅立项,1998年建成通车。

村里的老人回忆说,由于资金短缺,当时村里的石拱桥只建了石拱,桥面并没有铺平,施工搭设的木板便成了临时便道。习近平一行从桥面便道穿行到河对岸,沿着河岸向上游察看水毁后修缮的防洪堤工程。他谢绝去村部歇息喝茶,而坚持要进村民家中走走看看。

过去下党不通公路,寸步难行;如今公路直通乡里,从县城不到2小时就能到达这里。过去的特困户,现在有的脱贫,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下党的发展变化,让习近平感到欣喜。

对下党的未来,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叮嘱再三。“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干部要发扬刚建乡时天天步行到各处开展工作的精神,披荆斩棘,搞好工作。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地僻人难行”的下党乡成为习近平牵肠挂肚的边远贫困乡镇,而杨奕周也成了他时常联系的“草鞋亲戚”。

杨奕周的女儿杨世凤回忆,无论是在福州、省里,还是在浙江、上海任职,习近平多次通过秘书打电话到家里,询问下党乡脱贫发展情况,关心老杨的家庭状况。2007年1月,杨奕周患病住院期间,习近平特地嘱咐秘书代他前往医院探望。当年6月老杨病逝后,习近平还特地发唁电表示慰问。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进下党乡,是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后,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凝聚合力推动发展,亲自倡导和带领全区干部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群众活动开始,逐步建立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而下党乡的徒步调研,正是他所倡导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传承

时至初夏,细雨绵绵,修竹溪的溪水清澈如洗,三三两两的村民依着自家的砖房,话着家长里短,安详如画。

对于下党乡下屏峰村村民来说,这条穿乡而过的溪水曾经带给他们痛苦的回忆。1989年7月,暴雨之后,山洪暴涨,冲垮了下屏峰村沿溪的夯土民居,有5人在这场山洪中失去了生命。而今,堤岸垫高了3米,土屋也变成了砖房,雨水很难再对他们形成威胁。

5月9日,见到记者来采访,村民黄宗秀说起抗洪往事:1989年7月的那场暴雨令她家里损失惨重,小叔杨尚利就是在那场洪水中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小侄子杨春平。“小春平还没满周岁,就失去了父亲。那天书记到家里来慰问,特意抱着春平,鼓励我们要坚强起来,从悲痛中走出来,把孩子培养成才。”

黄宗秀说的书记,就是习近平。在7月19日首次到下党乡调研一周后,习近平再次步行到下党乡下屏峰村慰问受灾群众,并勉励他们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虽然受了灾,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牢记书记的嘱托,不等不靠,在好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现代农业,办了茶厂,种了脐橙,小春平还到广东开了一家手机店。”说起这几年的变化,黄宗秀一下就健谈起来。

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关怀和优良作风,深深烙在下党人的心坎里。他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急于求成,以“弱鸟先飞”的意识,以“滴水穿石”的韧性,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一碗绿豆汤、一杯草药茶,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鸾峰桥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与下党乡干部群众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将激励当地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滴水穿石,在致富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新华社、福建日报)

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

即时 | 2019-08-06 13:56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

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

来信收悉。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

2019年8月4日

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即时 | 2019-08-06 13:37

原标题: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日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习近平表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习近平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近日,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