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周涛)《急诊科医生》《夜班医生》《青年医生》《妙手度仁心》......这些影视作品让大家对急诊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我们身边,也时时刻刻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急诊故事。近日,东南网记者来到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听这里的医护人员讲述发生在急诊科里的生死急救。 
一辆急救车开进宁德市中医院,医护人员迅速上前。黄镁泷 摄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个战场最激烈且最残酷的前线阵地。急救车呼啸而至,刚停稳在急诊门口,几名医生和护士立刻冲过去,迅速将担架抬进急诊室。观察病情、量血压、吸氧、输液、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对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团队来说,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 急诊科主任郑冬银在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工作已17年,虽然工作紧张忙碌,但他说,从不后悔选择急诊科,知道这个工作压力大,又很累,但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件令人非常激动的事情。 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参与急救的情形:病人刚到抢救室病床上心脏就停了,但凭着专业,他亲手将对方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看着心跳检测器上,一个平线慢慢变成规律的波动,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种感觉只能自己体会,这份职业是光荣的。 然而,并不是每次抢救都那么“幸运”。郑冬银回忆,几年前一次值夜班,到了第二天8点多,他正准备与轮班医生交接,突然一辆急救车停在了急诊科门口,一名15岁左右的男孩身上多处被砍伤,失血过多已出现休克,心脏骤停。 “出急诊护士身上都是血,伤的实在太严重了。”郑冬银顾不得下班,立刻投入急救。郑冬银说,当时把能用的急救措施都用上了,仅心脏复苏他就做了将近半小时。 
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郑冬银正带着医生护士在查房。黄玉玲 摄 “作为医生肯定想尽力去抢救,但有些时候不是我们医生做多少努力,就能从死神手上随便拽一个人回来。”郑冬银说,并不是每次抢救都能那么“幸运”,那个孩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突然没了,接受起来总没那么容易。”以至于他至今都忘不了那次急救。郑冬银感慨,在急诊科,看得多了,也会慢慢接受生老病死。但对于突发事件导致人死亡的,情感上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类似的抢救画面每天都在这个科室里上演,而这只是急诊科日常抢救的一个“缩影”。郑冬银介绍,急诊科每天要处理60-90例病人,年均接诊急诊病人2.2万余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急救现场在哪里,你也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120救护车会送来怎样的急症病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4小时“不打烊” 全年“营业” 
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正在忙碌着。黄镁泷 摄 “在这里不仅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分,也没有节日和假期的概念,我们每时每刻精神都是紧绷着,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今年38岁的急诊科医师郭挺说,在急诊科没有闲的时候,因为随时会有突发情况需要处理。 今年是郭挺从医的第13年,这些年来他没过一个完整年。“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来说,过年休息是一种奢望。”今年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所有医护人员也都取消了假期,全员奋战在一线。 “与平时相比,节假日值班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郭挺说,因为节假日期间门诊停诊,病人基本全往急诊跑,节假日期间可以算是急诊科全年的就诊高峰,有时候忙起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 对于这种过节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状况,郭挺早已习惯了,“这份职业就是这样,好在家人体谅。” “急、危、重”是急诊科工作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医患关系也相对较难处理。郭挺坦言,值夜班时候最怕遇到醉酒患者,醉酒患者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有的不愿意治疗,拒绝医护人员靠近;有的借着酒劲撒泼;还有人接受治疗后拒交医药费。 “遇到这种情况,也没其他办法,只能耐心解释,尽量避免矛盾激化。”郭挺说道。 急诊科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是全体医护工作者默默地付出。在这个被称为“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无论风雨、节假日,这里24小时都“不打烊”,全年“营业”,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急诊科简介 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98年,目前该急诊科主要承担医院120院前出诊、院内门急诊病人及危重病人接诊、抢救、分诊等诊疗工作。 科室现有医生10名,护士20名,住院床位12张,急诊抢救床3张,急诊留观床4张,配备心电图机2台、除颤仪1台、心脏复苏机1台、呼吸机1台、心电监护仪4台、洗胃机1台、血液灌流机1台、床旁便携型彩超1台、床边纤支镜1台、包括中心给氧等设备。满足病人24小时就诊要求,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近年来,宁德市中医院急诊科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利用中医传统医学开展中医急救,如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药物罐治疗肩颈酸痛等症状,热奄包治疗急性肠胃炎、虚症型便秘等。其中四黄水蜜散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举办培训班,到训18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