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柘荣:非遗技艺心手相传

2020-05-11 11:57:52  作者:杨洋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传承古法茶香四溢

柘荣县地处闽东,境内重峦叠嶂,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天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民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广泛生产白茶。

道家炭焙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袁崇阳表示,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宁德福鼎、柘荣(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宁德、福鼎、柘荣)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炭焙工艺手工压饼  陆巧盈 摄

袁氏先祖在19世纪末,便在高山广种茶树,深入研究炭焙工艺,创号“袁记·东吉来茶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茶商,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分号。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竞争加剧,茶叶价格走低,越来越多的茶农选择种植效益更好的太子参。由此,大量茶山失管,柘荣白茶产业急转直下,陷入低谷。即便是历经百年传承的袁家茶行,也在2000年关停。

“柘荣白茶品质优,文化底蕴厚,就这么埋没了,实在可惜。”有感于此,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袁崇阳回到家乡,把“东吉来商行”更名为“佰丈崈阳堂”,有意重振当地白茶产业。

同年,袁崇阳与弟弟袁靖哲在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下,流转了近5000亩原始生态茶林。“这里终年云雾萦绕,水土纯净,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多样,有着许多制衡害虫的动植物,老茶树及茶叶可因此远离害虫的侵袭,由此减少乃至避免农药的使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天然生态茶叶,而百年传承的炭焙老白茶工艺也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袁崇阳说,炭焙老白茶制作技艺是道家药用茶工艺与传统白茶制作技艺的结合,核心是依据阴阳五行、空间学、风向学、二十四节气等道家理论,依茶叶状态进行晾晒、储存、炭焙,从而使茶叶由寒转温,激发白茶活性,使茶香层次多变、口感醇厚、营养丰富。

“采摘、晾青、室内自然萎凋、日光萎凋、首次炭焙、储存、挑捡、压饼、再次炭焙、走气回火,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执行。”袁崇阳说,该制作工艺从传统的母树移植、培植,需按阴阳五行之道,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以阳光自然晾晒和木炭文火焙制,前后炭焙约3次,每次炭焙时间约6分钟至9分钟。炭焙结束后,把传统的存储方式与空间学合理结合,封存树叶的阳光信息,半年后开始饮用。

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该炭焙老白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东日报记者 杨洋 通讯员 郑婷婷)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