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古官道 重忆古时光丨鞠多岭古官道

2021-03-19 11:15:00  作者:   来源:游在蕉城   责任编辑:王予捷

古道,让本身相连的山的关系变的更加的紧密,也串联起原本无关的城,还连接了城里的人的生计与生活,因而最终承载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而鞠多岭古道则讲述着一座城的茶事。

鞠多岭古道,位于蕉城区洋中镇境内,是一条纵贯福建南北的“茶马古道”,从洋中北洋起点,至绿茶原产地茶区十里路程。

李剑平

鞠多岭因鞠多院而得名。据周氏族谱纪载为宋端拱二年,(989)周霆所建。宁德县誌,明·嘉靖十七年版载:“鞠多寺在二十五都,宋淳化元年建。(990)”并载有明代邑人陈宇的诗,“扶藜飞陟上嵯峨,上尽嵯峨见鞠多。流水断桥人独立,白云芳径客重过。年深佛像金全剥,雨蚀碑文字若讹。归路不堪回首望,钟声隐隐出烟萝。”从建寺至今一千多年。

到了清咸丰四年至七年,寺僧有不轨恶迹,贪婪成性,强占田产、霸占寺院,引起周氏族人不满,告官审理,时县令江西人周丙曾,依据洪武寺碑,‘产一依旧’的约定,判归还周氏。从此周氏便将寺院改为书院,保留佛像祖灵,以续敬佛奉祖。清咸丰庚申年(1860)内阁中书,侯官陈翼谋,到书院参谒,并题《鞠多书院拜国子先生像》诗一首:“登堂肃拜仰真形,气象岩岩若许灵。誉望屏藩资辅弼,文章山斗足仪型。芝城衣钵传诸子,藻沼馨香荐上丁。同学少年多不贱,双题仁里榜溪亭。”民国时期书院时办时停。1965年洋中农业中学,设校於此。文革其间,被用做宁德棕蔴社、大队学习班、大队农场、米粉厂等。

鞠多书院丨BrOoklyn~

除书院外,洋中通往天山茶区的千米古道上,还散布有两百平米的客栈一座(遗迹今存),茶庄两间(遗迹今存),歇脚亭两处(一处完好、一处毁于2001年的森林火灾),桥亭一间。这些散落的遗迹就像是历史的注脚,提醒着人们曾经的时光。

洋中自古是闽东三大茶叶集散地之一,鞠多岭古道东接蕉城,南接福州,西接古建州(今南平),在肩挑脚运的年代,是南来北往茶人商贾进福州、宁德交易的必经要道。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年) ,在洋中村设巡检一名,职专巡捉私茶、盐和报税収税。

陈慈蕾

《洋中村志(1996年版)》称:清末至民国,洋中街有“茶庄”或兼营“庄茶”的商店几十家,茶贩百余人(不含周边村庄),还有人在宁徳城关、福州等地设点专营茶叶经纪业务。主要销路有三:一销华东、华北一带;二输福州为花茶原料;三出囗欧、美等地。洋中村周玉敬于清同治、光绪间采购毛茶运销青岛等地,所得茶银又在上海、福州购买布匹、百货、食杂及该县海产品,在西乡出售,获得大利润。目前已知的,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1922年),洋中村同泰店、合兴店等都曾经营庄茶到福州的业务。其后,合记、聚成颐、同仁、恒新、新珍等十几家茶庄,也开张经营茶叶。“天山茶”名动远近,吸引了国内外茶商。清同治丁卯(1867年)前后,山东、天津一带的茶商(俗称“京邦”),每年茶季即在洋中村一带设茶庄收购茶叶,内销华北,外销南洋,其中,山东茶商谢某在鞠多岭头建房设“全祥茶庄”的遗址尚存;民国间,有传教士曾频繁到茶区采购优质名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洋中乡莒溪村籍茶商冯杰(曾任美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的美籍华人冯近凡之父)收购天山名茶运销台湾、香港、美国等地。

谢书秋

古道茶香,约个时间去走走,看历史的注脚,在春日里收获茶香,在夏日里收获沁爽,在秋日里收获金黄,在冬日里收获暖阳。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